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机构  |  政协文献  |  领导讲话  |  政协会议  |  提案工作  |  视察调研  |  党派团体  |  祖国统一  |  友好往来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大会发言

钱克明常委委员的发言
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6-21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4月份,我参加经济委员会“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专题调研组,到四川、广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下面,我结合调研情况谈几点看法。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共有100万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7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系布局不合理。农业科研机构“上下一般粗”、“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比较普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滞后,“最后一公里”仍不通畅;农科教、产学研各成体系、独立运行,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

二是投入机制不完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强度明显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科研单位普遍“有钱打仗、没钱养兵”;科研立项过度强调竞争、弱化协作,项目小型化、投入分散化问题突出;科研经费监管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

三是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成果评价还停留在发表论文上,看SCI的数量与影响因子,论文并没有“写在大地上”,成果也没有惠及广大农民。

四是自主创新不足。不少“成果”既“顶不到天”又“立不了地”。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和花卉良种仍然靠进口。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在农业工程、机械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知识产权比较少。

近年来,我们虽然获得粮食“八连增”,但农业各种生产要素约束已经绷得很紧,未来要在高起点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已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的空间也不大,根本出路还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必须针对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的症结下“猛药”,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体系、创新机制、提高效率:

一要建立和完善协同机制。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共同责任,形成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政府各层面建立由农业、科技、教育、财政、发改、商务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协调和会商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加大对多学科合作及产学研协作项目的倾斜支持,鼓励开展联合攻关。

二要完善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及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增加值、政府科技投入、政府财政支出挂钩联动的长效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增速高于财政科技投入和财政支出增速。继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撑计划、“948计划”等投入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全额保障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正常运转经费。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建设。

三要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技术创新园区,引导农业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要改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立项和评价机制。构建产业发展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建立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建立项目指南撰写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和由第三方专家参与的立项评审制度;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

五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做强“主力军”,关键是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定位,尽快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行“县建县管”,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条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大“方面军”,关键是要引导科研院校、科技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服务,加快构建多元化新型推广服务体系。

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全体会议

常委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常委会学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