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机构  |  政协文献  |  领导讲话  |  政协会议  |  提案工作  |  视察调研  |  党派团体  |  祖国统一  |  友好往来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发言
积极推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 扶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2-06-21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我国贫困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条件极端恶劣的边远、高寒山区和荒漠化地区,呈现出贫困人口分散分布和在边远民族地区集中连片分布的格局。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把包括武陵山区在内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于2011年10月出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和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这是新形势下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探索,也是扶贫攻坚政策和措施的重大创新。

全国政协紧紧抓住武陵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这一重大课题,连续多年跟踪调研,建言献策。今年4月,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又就《规划》实施情况赴武陵山片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总体感觉到,作为率先启动的片区,武陵山区干部群众主动作为,不等不靠,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较快。同时,也了解到《规划》实施初期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片区协调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贾庆林主席去年在武陵山调研时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有人来牵头,有人来谋划,有人来落实”。但目前地方反映“牵头”和“谋划”的力量相对较弱,实际工作中以底层运作为主,顶层机制的推动作用相对不足。二是政策的对接和落实存在一定的难度。《规划》虽已明确对片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的政策,但一些扶持政策缺少量化标准,政策聚集效力不明显,金融和土地等现行政策突破的难度较大;《规划》中的一些重大政策和项目应在国家有关部委层面做进一步分解,地方才能有效对接,配套资金减免等政策也需在中央和省级部门贯彻,地方才能得到优惠;加上片区多属于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反映“一亩竹林的补偿款,还抵不上一根竹子的价钱”,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尽快健全和完善。三是个别地方对《规划》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实施规划编制质量不高,项目谋划不够科学,缺乏落实规划的骨干人才。

武陵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覆盖了我国70%以上的贫困人口,由于片区的特殊性,其对于扶持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差异性需求更大,对于实施效果的要求更高,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梳理和解决这些具有相同自然、经济、社会特征的特困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建议:

一、完善制度安排,尽快建立和形成有效管用的协调协作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市部门的扶持责任与任务,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构建片区各地方的长效协作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对重大建设项目和跨省建设项目的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倾斜力度。一是落实差别化的投资、财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比重。二是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在重大项目布局、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三是落实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扩大利用片区山地、荒漠化草场等未利用地的指标,对这类土地上的工业项目以划拨方式供地。四是针对连片贫困山区行政成本和项目建设成本高的状况,由中央制定片区年度项目实施目录,并负责实施跨省(市、区)重大项目,使连片贫困山区“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达到与其他地区大体一致的公共支出和服务水平。

三、探索帮扶机制,努力形成各方合力攻坚大扶贫的局面。建议国家在扶贫资金投入、中央和外资扶贫项目推荐、龙头企业审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片区给予倾斜,并根据当地资源和产业状况,安排大型央企对口支援。同时,在新定政策得到倾斜的同时,应使已有政策得到延续,确保各种政策和措施在连片特困地区发挥聚集叠加和辐射放大效应。

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全体会议

常委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常委会学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