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及办理复文选登

关于建设对外学科交流平台,增强高教国际影响力的提案

2011-03-02


案    由:关于建设对外学科交流平台,增强高教国际影响力的提案
提 案 者:李向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通过最近30多年来的对外交流合作,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界提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并需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高等教育应克服以往仅注重单向"国际接轨"的倾向,而是要开展更深入的改革开放,加强我国对外具有特色和优势学科输出学术平台的建设,将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由单向转为双向,增强高等教育对国外居民、高校师生来华学习的吸引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一、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这一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高等教育领域在对外交往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和水平,"一刀切"式地强调所有领域都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此有可能导致在所谓的"全球化"中迷失应有的地位。二是忽略自身特点、优势,片面追求所有学科、课程都要与"国际接轨",未在引进与输出双向接轨的层面下工夫。这种仅重视单向接轨的做法,严重制约我国对外具有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三是除对外汉语教学之外,我国具有特色和优势学科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典、民族医药、武术书画、戏剧艺术等,欠缺整体发展规划,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不高,难以形成辐射效应和吸引力,不利于扩大和加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四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民意以及政治、法律体制,这些都是外国人所希望了解的。对这些学科的宣传普及,将有助于树立文明中国的对外形象,降低"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二、解决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高等教育"国际接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按照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在全面审视我国对外具有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明确方向,找准目标,统筹规划,完善制度,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扬长避短,开创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具体建议如下:
  1.推出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指引
  要从实际出发,认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部领域的"国际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国际接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介绍、说明相应的惯常做法和措施,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带来行为上的偏差。
  2.重视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双向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要辩证地对待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找准"国际接轨"的双向平衡点,注意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关注高校重视学习引进的一个方面,同时又不要偏废主动性输出的另一个方面。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促进高等教育的双向接轨。
  3.建立"国际接轨"的学科体系和输出平台
  一是建立我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目录和管理机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制特色和优势学科目录,建立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库,并向社会公布,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通过投放充足资源,设立重点学科等措施,建立我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输出体系。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扶持我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并在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招标中,向上述学科领域倾斜。此外,要在做好统一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将我国特色和优势学科课程纳入重点发展学科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打造一批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特色和优势课程、学科体系。
  三是建立学科对外输出平台。一方面可考虑在我国每一大行政区域的中心城市,选择一两所著名综合性大学,按照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资源分布状况,整合资源,建立各有侧重、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国外高校、学生和居民来华学习的教育基地。例如,在北京(可选择北京大学等)、西安建立面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平台;在上海建立面向日本、东亚的中医、汉语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可考虑选择具有区域和特定输出对象的地区作为建设的平台,如在澳门建立面向葡语系国家的语言文化输出平台;在香港、广州建立面向英语系国家的语言文化输出平台,在南宁建立面向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化输出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