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及办理复文选登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2010-02-09


案    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提 案 者:玉帕新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一、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一市两县,国土面积19124.5平方公里,总人口106.45万,境内居住着12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户籍人口总数的76.9%。其中,傣族人口有30余万,布朗族人口有3.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5.6%。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6所,在校学生17064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9.45%。
    在西双版纳州的12种世居少数民族目前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其中,傣族和布朗族共同使用傣文,因此,西双版纳历来十分重视双语教育,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傣汉双语教育,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共有16个乡镇,58所学校,136个班级,学生5451人,傣汉双语教师122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西双版纳州双语教学形成了以下六种模式:双语单文模式、双语双文模式、“分——合——分”模式、“增设”模式、“选修”模式、“傣汉翻译理论”模式。
    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很多语言现在正成为濒危语言。不管是本民族语言已成为或即将成为濒危语言的民族还是不会使用或极少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都需要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方面的双语教育。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得以延续下来,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西双版纳州在开设傣文课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傣族的谚语、成语、诗词、天文历法、道德礼仪等,这使得傣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汉语之所以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流语言,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是由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使用范围及其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晓汉语,就无法与外界交流,当然也很难发展,因此,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开发民族儿童智力,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双语教育,西双版纳州小学阶段傣汉双语班的汉语文学习成绩普遍比普通班要高出15~20%。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傣文翻译对照,民族学生更易听懂理解,从而促进民族学生学会学好。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人认为双语文教学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傣汉双语文师资不足,双语教育人才缺乏。
    三是傣文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要求,缺乏对从事“双语”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四是民族文字教材的编写和发行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字出版物品种少,教学辅助资料匮乏,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五是经费不足,导致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无法操作,且傣文教材没有列入国家“两免一补”范围,无法向学生免费发放。
    建议
    (一)恳请国家把少数民族地州的民文教材纳入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范围,教材对学生实行免费发放。同时出台民汉双语文学校的民文教师编制政策。针对实施双语文教学的学校比单语文学校多一门民文学科的实际,适当提高双语文学校师生比例,增加编制,配齐教师,做到民文教师单列。
    (二)制定民汉双语文教育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民汉双语文教学工作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