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政协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

日期:2013-04-19

  

姚俭建

 

问题的提出 

作为民族延续的灵魂血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存续的心灵家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政协责无旁贷。从功能上分析,人民政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承担着双重的使命:一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1]这是党中央赋予人民政协的光荣使命,也是对人民政协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殷切期盼。二是深化人民政协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政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内涵。 政协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孕育和催生政协的基因,是渗透在政协工作方方面面的血脉,是推进政协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文化无所不在,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政协文化建设在政协工作中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这双重使命实际上是互为前提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协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这对于人民政协更好履行职能,努力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民政协不断带动自身文化建设,丰富政协文化的内涵;深化政协文化建设就能够促进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完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使命。可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意义非同小可。

政协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它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独具原创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的文化基础之一。[2]同时,政协文化也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政协文化是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结构上分析,作为人民政协的精神产物,政协文化可分为价值、制度、符号三大层面。

一是价值层面,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人民政协与民主相伴而行,以民主为发展指向,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在同一性和一致性中求得交心、交融;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求得交锋、交流。因此,作为政协文化的价值核心集中体现着在民主、协商、参与、包容基础上的大团结、大联合。其本质属性是团结、民主、和谐,基本精神是合作、参与、协商。价值层面的政协文化在思想共识上具有凝聚、导向功能。

是制度层面,包括被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和获得的政协制度以及行为规范所产生的特定途径。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在此,制度文化就将文化与制度统一起来了。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理念。而当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采取或风俗、或习惯、或制度的形式。因此,这种获得政协运作规范共同特质的特定途径,其实就是政协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

三是符号层面,其中包括话语体系、表征符号、政协机关文化环境等。任何一种实体必须以特定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与众不同的符号在世界面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协文化,它也有表征自身特质的符号系统,并在内外环境中体现出来。这些具有政协文化指示性和独特的象征意义的符号,蕴藏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信息。

在现阶段,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地,理应担负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毋庸讳言,政协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政协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显得愈来愈重要,已成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软实力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协文化功能如何开展、如何体现、如何创新,是一个崭新的大课题。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 

费孝通先生曾于1997年首提“文化自觉”的观点。他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4]费孝通先生还以自己八十岁生日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对“文化自觉”的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这里,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概括地说,就是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与此相适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5]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政治组织的前途命运。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提高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就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要求、政协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政协委员的新期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在价值层面,政协文化包含灵魂、主题和方法论三个要素。

第一,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政协文化的灵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的灵魂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为内核。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政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政协组织的健康文化生态必然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履行职能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准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并决定着政协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内涵。

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仅规定了政协运行、发展以及政协文化建设的基本轨迹,而且明确了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团结和民主的主题。

政协文化是在中国的协商式民主政治进程中,通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实践中才得以形成。同时,政协工作中形成的政协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或者说政协文化为政协工作提供的最显著的两个导向就是:协商性和平等性。正是在政协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政协的工作得以促进,不断推陈出新。政协文化的形成以人民政协长期的履职实践为基础。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国家机关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政协的实践创新活动不断丰富着政协文化的内容。而政协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现象。

第三,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必须着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政协文化以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历史地看,人民政协所强调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荣辱与共”等理念,凝聚着中华和合文化的精华,是和合文化当代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协的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秉承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体现的正是对中华民族忧乐文化传统的传承;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恪尽职守,敢于直言,说真语,讲实话,演绎着对中国谏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人民政协作为智囊团、人才库,传承了我国古代谋士的文化传统,成为党委、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参谋”。概言之,政协坚持履职为民,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而且传承和丰富了中华文化中的民本精神。

另一方面,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结合政协自身实践,我们需要找出政协文化建设中的还存在的一些“不自觉”,进而真正体现在政协文化建设上的自信。总结六十多年来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政协文化的创新需要在价值、制度和符号层面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政协文化要更加突出和谐和平等。政协是大团结的象征,和谐是政协的价值追求,也是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的,“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在和谐中突出平等协商。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也带有明显的协商性。协商就是商量,就是相互沟通,交换意见,最终形成共识。协商是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风格,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因此,在政协工作要学会协商的本领,养成协商的习惯,坚持协商议事,协商办事。其次,政协文化要更加突出包容。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政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政协的文化气度。这种兼容并蓄体现在政协组织构成上,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同时,也体现在政协处理内部各方面不同意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政协一贯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鼓励各党派、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政协,既要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又要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既要善于听取支持、肯定意见,也要乐于听取批评的声音。再次,政协文化要更着眼求实。人民政协位置超脱,环境宽松,与具体利益瓜葛较少,这就为报实情、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如果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充斥着套话、空话、官话,那政协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求实应该是政协的秉性,也是政协的优势。最后,政协文化要更体现创新。政协这种体制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它与西方的议会制度完全不同。因此,政协的工作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人民政协六十多年实践,方方面面制度相对比较健全,但是,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创新。

在制度层面,政协文化建设更是任重道远。从规范角度分析,制度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施等的实施机制层面。其中,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是一个自生自发的规范层面,反映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则是一个人类有意的、有目的的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层面,反映着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经法律制度确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正式制度层面。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与高级层面是相互统一与协调一致,是实现制度文化功能的关键。制度文化是文化的规则层面和秩序系统。目前政协制度文化的“不自觉”具体表现在政协实体的运行中:政协工作有章程,还没有法;政协的三项职能当中原则性的规定相对比较多,操作性的制度还不足;政协内部的工作关系,全国范围还不统一。

在符号层面,政协文化最重要的符号是会徽。政协会徽的含义很好地体现了政协文化。红星代表党的领导,齿轮、麦穗代表工农联盟,四面红旗代表当时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现在代表大团结。“1949”表明成立时间。政协重要的会议要挂会徽,政协干部的名片都用会徽作为装饰,政协的笔记本封面也用会徽。政协建筑物的装饰风格也是政协的符号文化。政协机关是各界精英之家,文化氛围应该更浓一些。从符号文化的角度考虑,政协还应该有自己的会歌。会歌的内容既要涵盖政协发展的历史,又要体现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更有海纳百川、群贤毕至的气势。

政协文化建设的功能与对策 

把政协文化的形成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而放到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来看,在当前倡导政协文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为了以更大力度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人民政协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努力的工作,大力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建设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必然对人民政协的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文化自觉的政协文化建设无疑能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功能。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从路径选择上,需要强化以下三项对策:

一、推进政协履职实践活动的创新,充实政协文化的价值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其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政协文化也是同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连的。政协履职实践为政协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通过总结凝练,政协文化的价值内涵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协文化又反作用于政协履职实践,并推动着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政协的制度文化建设。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继承已有积极成果,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实践同步伐、相适应。要深化研究,努力实现对政协制度文化的理性把握。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制度、体制、机制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使我们对政协制度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要结合政协工作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对政协制度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在建设政协制度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深化政协制度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提高政协文化建设和政协工作创新的水平。
三、积极营造政协浓厚的符号文化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文化符号,在政协工作中大力宣传政协文化,提倡政协文化,弘扬政协文化,践行政协文化;要运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烘托整个社会的环境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协文化的认同。要利用各类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培训会,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学习研讨政协文化,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到各自的精神世界中去,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进而做政协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为建设和弘扬政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孔陈焱:“试论倡导政协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载《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周国富:“论政协文化建设”,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1期。

[4] 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GENERAL OFFICE,NATIONAL COMMITTEE,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京ICP备081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