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以民生为基础,加强社会建设的提案

2013-03-01


案由:关于以民生为基础,加强社会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梁丽萍
审查意见:建议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主题词:社会治安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的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党执政以来第一份指导社会建设的决定;从十七大报告专设一章论述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上的讲话,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并由此派生出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依然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政治自觉,增强搞好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明确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而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丧失基本的环境和秩序,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将阻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不断增强加强社会建设的政治自觉,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民生工程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会更加多元,民生问题亦会进一步凸显。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所以,今后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医疗是民生之需。因此,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财富的分配必定走向两极分化。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为广大公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政府、资方、劳方利益格局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初步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关键阶段。在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突出的表现是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设施和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政府还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现阶段,我国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够健全,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向“十二五”,应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的模式。要达成这一目标,核心应是建立“一主多元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私人部门提供优质高效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大力培育社会自治力量,发挥第三部门优势,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现阶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有竞争性购买与非竞争性购买两种方式。从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而言,除少数事项外,应将竞争性购买作为主要选择,引入多元主体,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从而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契约化模式。
    第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围绕社会管理活动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有助于满足公众正当的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为此,首先要积极发挥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人民团体具有自上而下的完备的组织系统,拥有大批具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仅是党和国家联系特定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能够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要积极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肩负着基层自我管理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功能出现广泛化趋势,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所谓“社会千条线,社区一根针”。再次要积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具有组织引领、协同整合、示范带动、排忧解难等重要功能,因此,要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围绕社会大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培育发展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同时,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从而真正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