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 大会新闻

理性发展是代表委员所盼

2012-03-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淑君

一向主张文化大发展的冯骥才委员面对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的文化建设热潮,起了担心。

两会议程过半,明确了任务,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会后,又是一番真抓实干。这个时候,不少代表、委员却和冯骥才一样,呼吁避免新一轮发展“大跃进”。

委员们的担心,非空穴来风。新能源基地蜂拥而起,遍地开花,太阳能上游盲目扩张,生产在国内,消费在国外,污染留国内,清洁输国外;城市化飙进,大批农民“被上楼”,“消灭”乡村的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城市建设一个比一个贪大求洋,要么追着赶着建“国际化大都市”,要么追着赶着建CBD,城市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能源资源消费巨大……这些乱象,不能不让委员们心生忧虑。

发展是硬道理。说谁“大跃进”,都是一肚子委屈。从事物本身来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不熟水性,无法在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中及时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发展新能源,在世界能源史上,每一次能源转型,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能源结构的优化也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新能源产业链也并非全程清洁,只发展上游不开发下游必淤堵。新能源的发展特点我们没有摸清楚。比如,推进城市化,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到70%用了90年,法国从25.5%到71.7%、美国从25.7%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国从1993年的28%到40%仅用了17年。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城市病”,我们没有预料到。

客观情况需要客观分析,不过,经济社会发展,人毕竟是主体。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大但不强、不富,发展快但质量不高,经济结构失衡。这种发展困局,各个层面的“大跃进”难脱干系。决策是否统筹兼顾?执行是否急功近利?这也许是代表、委员千呼万唤顶层设计、去“数字政绩”的最主要的动因吧。

在改革的初期,摸石头过河是必然的,但不能摸石头上瘾。当初,我们急于脱贫脱困,快,是公众所望,“大跃进”或许可以理解。改革开放30多年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里,我们摸爬滚打,也长了不少见识,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积攒了可观的钱粮,今天,理性发展,是代表、委员所盼,公平发展,是公众所盼。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往年8%左右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下调到7.5%,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留了空间,为我们放缓脚步,内观自省、梳理过往、前瞻未来,放眼世界留了空间。

今天,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千头万绪,稳中求进,更需要把握规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为此提出诤诤建言。“统筹协调推进医改,避免医改‘大跃进’,考虑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客观规律推进改革”,“政府应在宏观管理上明确发展目标、设立生产标准,避免类似新能源汽车、风能、太阳能等产业中一哄而上的现象”,“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用数字考核”,“页岩气勘察,大干可以,快上不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很重要,但普遍按一个标准来考核不太现实”。

两会,让我们看到了机遇,让我们鼓起了信心。理性,冷静,清醒,让机遇离我们更近,让信心带我们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