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 大会新闻

代表委员:破解中国城镇化“两难”需新思路

2012-03-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胡锦武 陈谊娜 罗姣娣)“干活辛苦、娱乐贫乏、省吃俭用,我都能忍,就盼着能在北京有个自己的‘小窝’,小孩能顺利入园、入学。” 站在北京市一处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旁,26岁的农民工小王这样对记者说。

 

与小王的想法大相径庭的是,部分进城农民因为融入城市艰难,要求迁回农村,甚至出现了“拒城镇化”现象。“外来人口梦想安家,进城农民要回老家”的尴尬,只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频频出现的“两难”现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之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一些尴尬,仍然不容忽视。

 

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告诉记者,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地区,由于“财大气粗”,其城镇化陷入了“贪大求洋”的泥淖,甚至出现千篇一律的欧陆风情小镇、六车道的宽马路、大广场洋雕塑,使人不知置身何处。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一些地区盲目“造城”,由于城镇规模不合理,又缺乏产业支撑,常出现“有城无市”“有镇无人”的现象,被人戏称为“鬼城”。

 

建设有地方面的尴尬同样存在。相对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紧缺,许多地区却存在大量“空心镇”“空心村”,一些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土地闲置率甚至高达55%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玲说,由于农村宅基地管理情况复杂,“一户多宅”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房屋空置率很高。

 

面对多重“两难”,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还需转变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认为,中小城镇建设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比如西部城镇,风、光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建立现代化农庄。此外,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中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切忌让城镇化抹杀了文化多样性。

 

“尽快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实有人口可以实现‘以证管人’,服务到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工委书记宋贵伦建议说,要尽快建立打破区域、户籍、人群分类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全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尴尬,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则表示,要形成一个好的格局,首先要设定一个用地的极限,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留下充分的余地,同时,当一个城市发展用地的“天花板”设定以后,就会在这样的规模和范围下进行用地,避免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