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 大会新闻

追求公平教育实现平等人生
——六委员追问“教育怎样才公平”?

2012-03-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包松娅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9日举行“政协委员谈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记者会,六位委员就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接受了中外媒体采访。

解读“寒门难出贵子”之困

人们在感慨“寒门难出贵子”的同时,发出深刻的社会之问:“弱势群体上升通道何处寻?”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表示,这个问题根本上反映的还是教育公平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中国的教育矛盾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满足不了老百姓需求,解决这个矛盾的治本之法在于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就高等教育而言,钟秉林建议一些重点大学、高水平大学,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贡献。

钟秉林对在场记者说,我希望媒体能对这件事进行呼吁。“也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这些高校为教育公平所作的贡献,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引导其它高校重视教育公平。”

“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的完善、基金会的成熟也为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努力。”郗杰英委员认为,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仅是政府需要出力,全社会都要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招考公平”之路任重道远

“每年高考,人口大省考生要上好大学,考试难度大、录取分数线高。与之相反,北京、上海的学生则能以较低分数进入同样的大学。”某记者说。

“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说,“有的孩子的分数在安徽只能上高职高专类学校,但如果换一个地区,或许就能上重点大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李和平并没有给台上两个北京校长委员“面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将各类教育资源,尤其优质资源,在结构合理性上进行详细统计分析,逐步调整布局,以促进不同地区的孩子都享有同等机会。与招考分数不公伴随而生的还有“异地高考”以及“高考移民”现象。

赵丽宏委员坦言,这主要是政府责任。异地高考值得支持,“但从操作上来讲,确实有一定复杂性。地方政府对本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应设立一定标准,包括家庭背景、工作时间、孩子受教育情况、如何甄别等等。如果异地高考能顺利实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人数定会有所增加,政府应投放更多招生指标,以保证异地高考不会影响城市原常住人口子女高考利益。”

两万亿教育经费应该怎么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教育经费将占GDP4%。支出将超过2万亿人民币,庞大的教育经费如何投入才能花在刀刃上?

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委员介绍了山西的经验。他说,山西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非常严格,针对一个学校,从省、市、县,一直到乡镇一级的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同时介入。“我们还对每一个学校校长在任时的项目,建立档案,签订责任书。”

钟秉林则对4%教育经费目标能否实现表示担忧。他强调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4%的目标到位,这是我最关注的。

“增加的经费如何使用,我认为应该抓住重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式上进行优化,经费的配置应该和发展目标相符合。”钟秉林说,高等教育增加经费后,应给学校充分自主权,能根据自身情况使用相关经费。在专项经费使用上,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大学办学自主权。“从学校角度,应加强预算论证,加强管理,使每一笔经费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其次要加强监管,接受政府及相关机构进行审计,接受社会和媒体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