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 大会新闻

让科技创新“落地生根”

2012-03-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硕 刘圆圆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然而,在科研投入日渐提高的同时,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却未能有明显提升。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依旧存在,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匮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两会之中,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就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破除经济科技两张皮重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目前科技进步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发展、惠及民生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已达53%,88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达13万亿元,一大批企业借助科技的力量做大、做强,获得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然而“经济、科技两张皮”现象依旧突出,一方面,许多科研成果企业无法应用,另一方面,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研究人员也不能很好解决。

“我们的专利量大,但很多是垃圾专利。”孟洛明委员指出症结,“正确的导向机制建不起来,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因素。

委员们认为,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由于在评价中科研人员主要依靠论文数量、获奖情况来评定职称,导致很多论文、课题脱离生产需求。田静委员认为,科技成果评价也不应仅局限于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要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既重视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也不能忽略其“市场价值”。周健民委员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与成果转化中间存在断档有关。“企业希望科研成果拿过来就立马能做成产品、市场化,却忽略了中试环节。建议应由企业与科研单位之外的第三方建立起科技中介机构,进行重大项目的筛选评估、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技术路线的选择、科技成果转化、行业专业培训与咨询等。”

打破“重研轻教”现象人才教育要注重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有调查显示,尽管我国已是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但尖端和特色人才十分匮乏。

用人单位中有50%认为博士培养质量“有下降趋势”,68%认为新进博士创新能力“一般”和“差”。企业普遍反映就职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用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较低。

葛剑平委员建议,目前应该建立“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合作,以产业链带动学科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合作方式,与高校共同组建以资产或技术为纽带的科技研发实体。

委员们普遍反映,受高校评价体系导向和社会认识影响,高校中“重研轻教现象”愈演愈烈,教学质量堪忧。在考察了许多高等院校后,齐让委员发现,在汇报中,各大学都提到了自己承担了多少科研项目、拥有多少院士,但很少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有什么成绩。齐让指出,“育人是大学的原初使命和根本任务,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这个任务,大学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失去存在的价值。”李家春委员建议,高校的教师分工应有所侧重,比如,年轻教师可以作为科研主力,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应该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马志明委员也认为,不同高校应当有不同的定位和特色,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必然导致千校一面,不利于发挥学校的优势。

在培养科技人员方面,除了要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让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外,包为民委员认为,要敢于把任务交给年轻人,把他们放到急难险重的关键岗位上去,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培养造就创新人才;要注重传帮带,老同志要甘当人梯;注重团队建设,倡导“技术民主”。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扶持

世界上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多以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作为创新的载体。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企业的创新动力仍然不足,并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

齐让委员认为,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应该让他们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这需要机制和环境的辅助。”齐让委员建议,“在考核机制上,不应单纯以利润、规模、GDP贡献作为标准,研发投入比例也应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最具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追求与渴望最强。然而国家在政策上对他们的扶持还远远不够。首先,融资难是困扰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因“嫌贫爱富”而饱受诟病。辛颖梅委员认为,与传统中小企业相比,高科技中小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对人力资源与资本投入依赖程度高,所以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然而,当前的资本市场未能形成多层次、适用于高科技中小企业不同发展周期融资需求特点的融资渠道,使得成长起来的企业难以壮大。为此,她建议要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评定、发布系统,同时应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创办者个人进行信用评级,允许通过个人为企业贷款。”

“鼓励高科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还应建立风险负担机制。”阿什老轨委员认为。他说,设立面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准备基金,对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按经费投入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引导资金,积极实施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财税政策,政府采购资金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分担企业自主创新风险。

在服务体系方面,赵晓勇委员建议,政府应帮助高科技中小企业建设人才队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企业员工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一高两难”的问题,精事简政,提高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