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 议政建言

冯骥才:维修性拆除是对历史建筑破坏的借口

2012-03-08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 今天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举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王健林、单霁翔、尹力、樊锦诗、张和平围绕文化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上。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文化市场正在进入一种泡沫化的状态,只有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却没有质量的提升,请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问冯骥才委员,维修式拆迁在公众的监督下正在变成“新古迹”?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冯骥才:刚才记者说新文物这个概念我头一次听说,文物从来没有新的,如果说是新的只能是假古董。中国有660个城市,在这30年我们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急于想改变当时物质生活的困境,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也缺乏文化自觉,所以我们出现了现在的情况,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应该承认,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我们对城市的历史建筑有了教训,这些年来我们有了各界的呼吁,也有了国家的、知识界等各界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媒体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建设性的破坏也一直存在着。尤其是最近维修性拆除,既有了破坏的现象,又有了破坏的借口,过去我们对历史建筑有一个很荒谬的错误的做法叫做整旧如新,因为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城市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因此有了这么一个错误的做法,后来我们对历史认识清楚了有一个整旧如旧。

 

后来意大利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对梵蒂冈米开朗基罗的穹顶画还有对米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修复时有了一个词叫“整旧如初”,但是这个词在学术界也有了很长时间的争论,不同学派也有了不同的争论,学术界用一个概念是非常慎重的,一个有知识的、有文化的、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国度每一个概念的出台都要经过非常慎重的推敲,尤其是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因此,这个词汇的出现我觉得非常可怕,我想但愿这种野蛮的词汇再也不要在我们媒体当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