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4071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9月19日以教提案〔2011〕第30号文函复:

刘金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民工荒”问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完成招生约86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超过300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推进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09年教育系统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249.31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885.61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44.37%;技能性培训1564.46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36.82%,转移后(进城农民工)培训791.62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18.81%。
    二、推进职业教育扶贫
    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09年秋季,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惠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2010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吸引更多学生和社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受助学生人数由2009年的426万人增加至440万人,约占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22%,免学费金额约8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3.2亿元。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全国教育系统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等技能培训约1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约3800万人次,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来自贫困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和在乡农民。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产转业能力、增强在乡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作出了贡献。
    三、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改革招生教学模式。教育部指导各地通过合作办学、送教下乡、送教下矿等形式,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培养能力。力求通过3—5年的学历教育,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人口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为转方式、调结构、城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合格公民和现代技术工人。2010年河北省“送教下乡”,中职招生招收农民近10万人,占中职生的比例近25%,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强化实习环节。2010年3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应对企业技工荒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通知》,加强并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计划。2010年11月教育部出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出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启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深化了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推进了职业教育机制创新,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的能力。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努力推动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为有效解决“民工荒”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