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民工荒”问题的提案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民工荒”问题的提案
提案人:刘金虎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主题词:职教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也会更加明显。从年初以来,由南至北的“民工荒”愈演愈烈,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丝毫不见缓解,亦呈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尽管他们受教育年限比他们的父兄普遍要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重尚不足四成,大多数只能从事低端岗位的初级劳动。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因此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加强自身技术培训、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务之急。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他们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则相对较少。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也许正是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好办法,这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合力。由于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最终匹配需要较长时间,可以预见,“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短期内都无法解决,还将长期存在,而这也给职业培训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过低。很多中职学校往往将毕业生“一送了之”,而这些毕业生也只能从事技能要求低、劳动强度高、机械单调的流水线低层次劳动,事实上成为与农民工抢“饭碗”的尴尬一族。因为不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学校也就顾不上重视质量。而没有过硬的质量和技能,学生的就业层次也就无法提高。
    为此建议:
    一、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当前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时刻,大量的农民工和企业低端岗位的工人亟需接受培训以提升技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结构将由以往上小下大、低技能低学历劳动力居多的“金字塔形”,向中央大两头小、蓝领灰领人才需求量大增的“橄榄形”转变。届时企业将不再需要大批综合素质要求不高的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将办学目标定位在“蓝领”人才的培养上,调整课程、设备与师资,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应参与职业培训体系质量保障和开发、课程设置、考试规则制订和核心教材认证、推动创新等,应针对不同的工种,制定统一的验收标准和财政补贴标准,引导职业培训以“质量”为主导。随着劳动力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培训应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自主权,以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工的需要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三、密切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决定学校的教学和考试内容,让企业资深人力资源总监、职业规划师等参与学生的职业咨询、就业指导、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职业教育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鼓励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健全半工半读制度,推行订单培养和创业培训,把招生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四、将职业教育与移民扶贫相结合。对偏远山区年龄在18—50岁间的人口,为其提供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组织、中介搭台、能人带动和自主赴外就业谋生,参与城市化建设,并定居集镇(乡),促进城镇化发展。这样,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也充分利用了集镇原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力地促进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