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抓准关键环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提案

2012-02-24


案由:关于抓准关键环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提案
提案人:董协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国所有类型的医院加起来达2万多家,如果用金字塔的方式来排列,三级公立医院为最顶端,其次为县级医院,最末端是一级医疗机构,即乡镇卫生院。据香港艾力比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在全国县级医院调研中统计,6000多家县级医院服务的覆盖人口共达6亿到7亿人。能否啃下这块“硬骨头”,是新医改成败的关键。
    自2010年2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以来,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1个省级试点城市都陆续“摸着石头过河”。就目前而言,试点改革“走小步、不停步”,但与百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公立医院的改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抓准、抓稳关键环节递进推行。经过长期调研,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公立医院真实的成本鉴别机制
    公立医院方案中提出“医疗服务监管职能与医疗机构举办职能分开”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如何实现却并未给出具体的执行路径。政府主管部门不应继续摇摆在各种模式之争中,应该对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建立正常的资本以及人员进出机制,真正实现管办分离、市场化运作。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实际困难是,旧有公立医院庞大的转制成本和改革可能引发不稳定。政府应承担起补偿的职责,并下决心推动改革,引入现在的竞争机制,而非在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维持现有变相的行政单位体制。
    二、公立医院补贴贯彻补需方原则
    目前我国有公立医院14086家,其拥有床位273万张、医院卫生人员346万人,如此大的基数,政府得要拿出多少财政资金来补偿,这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财政补偿机制,目前通行的是“项目专项经费”与“人头经费”两种补助方式。但这在医疗服务付费办法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容易刺激医院盲目上项目,最终产生病人到医院不是去“看医生”,而是去“看机器”的奇怪现象;其次,政府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及其承担的任务,会对人员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于是医院人员越多,获得的补偿就越多,客观上造成医院缺乏减员增效的内在动力。
    我建议,除了政府财政直接保障医院的基本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的基本工资外,其余国家保障性医疗资金打入公民个人医疗账户,公民有权选择不同的公立医院就医,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绩效奖金靠自己挣,挣多多发,挣少少发,不挣不发。
    简单地说,这是引入双重竞争,以非公立营利医院倒逼公立医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再以补需方病人自由选择就医,倒逼公立医院间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法人治理结构要符合自身特点
    改革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努力进行尝试。这些改革的核心是让公立医院完全回归公益属性,但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仍有距离。
    基于此,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应注意几个提示:一是公立医院可以是有一定独立性的事业单位法人。二是医院和企业的法人治理形式和原则相同,但目标和内容不同。三是法人治理的原则是使经营者行为体现出资人的利益。四是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前提是:出资人地位落实、举办公立医院的目标明确、业绩考核监督的制度健全。五是要充分吸取国内外的教训,避免把“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简单地变成“法人化”甚至“企业化”。六是推行“管办分开”必须有政治支持和相应的体制环境。
    当然公立医院去行政化也不是“一脱了之”。公立医院改革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和政府撇清关系,搞独立法人、股份制,而应该分类管理,否则小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很快就会垮台,三级医疗网也将成为空口白字。
    四、医院院长公开招考
    可以探索实行医院院长的公开招考,打破地域、身份和级别的界限。同时保障院长职位的相对稳定,对于公认的优秀院长,可以按照职位和职级逐步脱钩以及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精神,适当突破领导干部任职年龄限制。创造条件使院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避免耗费精力来追求升迁和发展个人业务。
    五、完善配套的人才培训与分配长效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需要配套的人才培训与分配长效机制。目前医疗系统人才分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有些医学博士进不了大医院,一些人学非所用,分配不了好医院就转行。这造成医疗机构缺乏好人才,而好人才又得不到合理分配。建议尽早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打破常规,改变以往分配定终生的旧习惯,让人才流动起来,让好医生在不同医院巡回问诊,还要鼓励好医生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地方办诊所,要形成有进有出、实践—教育—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不能一出去就回不来。
    要改善县级公立医院医生的待遇——县级公立医院是整个公立医疗体系的核心,但是好医生少。可参考教师制度,所有医学毕业生在进入大医院之前,都到基层县医院锻炼两三年。同时建立大医院的医生到县级医院交流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