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会议要闻 | 两会观察 | 委员议政 | 委员感言 | 焦点述评 | 大会即景 | 两会花絮 | 人大新闻 | 相关报道
您的位置>> 首页>>十届一次>>焦点述评
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取向———全国政协委员谈促进就业
2003-03-07

  就业作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
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部分全国政
协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急需对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进
行准确地界定,进一步明确就业工作在国家宏观政策体系和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体系中的位置,然后以此为指导,推进就业政策法规的完善
和落实。委员们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确立就业优先的宏
观政策取向和发展目标取向。
  工会界别的董力委员说,九届全国政协的工会界别委员在过去的
5年里一直在做促进就业的研究、调查,参与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工
作。越到后来,大家越感到,就业工作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在认识上、
政策上有突破。
  中央党校教授王瑞璞委员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就业问题。他说,当
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十五”期
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
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已达1150万人,今后
不可避免地还会增加。我们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
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造成就业问题突出的原
因,既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关,更与我国人口众多的
国情相关。王瑞璞委员说,基于这些原因,我国就业矛盾将长期存在,
解决就业问题必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委员们同时指出,在继续坚持增长优先的原则下,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要明确就业优先的原则,把两个“优先”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放在宏观政策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的首位。张卓元委员指出,
宏观调控一定要注意分清轻重缓急,善于集中力量搞好当务之急。就
业工作是目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当务之急,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当机立
断把就业工作放在宏观调控的优先位置。董力委员认为,就业问题居
于民生之本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各级政府有必要把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施政目标,让就业成
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和经济增长居
同等地位的宏观政策的根本取向。
  委员们还就促进就业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关系提出了看法。来自民
工大省四川的邓宇民委员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
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单纯的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
然促进就业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
对就业的拉动正在下降。这表明,发展并不能自动解决社会问题,必
须加强宏观调控,在配置资源时做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并重,在经
济发展中首先考虑增加就业。
  林毅夫等委员提出,按照比较优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在
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我们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要
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快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要大力发
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和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
李赣骝委员指出,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最大,
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董力委员指出,在重点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
要统筹兼顾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全国人大
应努力完善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有关政府部门要合
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王瑞璞委员认为缓解就业压力要"削峰托底"。"削峰"就是开
辟就业门路,控制人口增长;"托底"就是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
会保障制度。要通过实行"两个确保"解决保障基本生活的当务之急,
通过促进再就业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根本出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肖振邦委员指出,当前促进就业关键在落实已有的政策。各级政
府要把促进就业纳入工作目标,建立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
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同
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上一页: 金融体制:其言诤诤话改革本报记者熊树民见...
下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