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从中国发展的全局来整体思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日期:2010-12-25

尽管中国的发展是渐进性的、探索性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三大规律的有机统一,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及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国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中国改革与发展能够有原则、有方向、有议程、有定力地展开。中国能够创造这样大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国同样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与民主发展形式,其关键就是一条:从中国发展的全局,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出发,整体思考和把握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整体的思考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政治追求。为此,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社会、新国家和新制度,并由此开始运行新民主。但是,正如我们长期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样,我们也长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于是,“民主”与“社会主义”一样,成为政治的工具,做起来非常积极、非常革命,但其效果却远离民主和社会主义本身。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同时,也重新思考民主,并在实践中修正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民主实践,从而逐渐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的民主建设道路。其中,就民主而言,“民主”从服务革命与建设的政治行动,转化为国家与制度的生命所在。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建设和发展,既不能为民主而民主,也不能为解决矛盾或危机而民主,而应该从中国国家建设的全局与长远发展需要而民主,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而民主,自然还应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民主。要进行这样的民主建设,就必须整体把握和思考中国的民主发展与民主建设。

  所谓的整体思考和把握,就不能在民主的一般概念、一般的制度形态和体制技术上思考与设计中国的民主建设和发展。过往的实践表明,这种思考与设计是零碎的,其往往是基于他国的经验来比对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也许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不能真正构建其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理与民主体系。因为,这种民主的思考和设计,更多的是嵌入式的,即不断地将各种民主要素嵌入到中国的机体之中,看似丰富多彩,但不能生根,而且也难以形成有机整体。中国发展到今天,虽然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越发深刻,但中国发展也越发具有整体性。因而,用整体的发展来解决尖锐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和路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主建设应该从碎片化的变革和累计进入到全面思考和设计的阶段。

  要全面思考和设计中国的民主建设,就必须从三大维度来思考和把握中国的民主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的维度,这主要解决中国民主发展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基础问题。为此,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并将其与西方的民主理论,尤其是卢梭的民主理论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确立起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二是国家建设维度。这主要解决中国民主发展的特点与特色问题。民主化是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追求,但民主化过程中的民主建设则是各国依据本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来进行自我建设的。任何成功的建设都基于对本国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展开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为此,我们确实应该对中国民主的建设进行全面的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和把握。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的贡献就是为美国民主找到了历史—社会—文化之根。中国的民主发展也需要这样的思考和研究。三是中国共产党维度。中国共产党是在追求中国民主的旗帜下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因而,从起诞生起,就开始构筑中国民主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并在革命和建设中付诸实践,最终创立了新中国。所以,今日之中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和发展民主的思想。因此,今天要整体思考中国的民主发展,就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寻求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二、整体思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经过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中国民主政治有了基本概念,也形成了基本的原则。但是,其中的很多概念或原则,都仅仅停留在政治概念或政治制度的框架上,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理论分析和哲学把握。结果,我们只能通过重复政治概念本身或通过强调某项制度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来强化人们对中国民主政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认同。这样做不是没有效果,但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能够应付当下,不能应付长远,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即理论上,阐明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今天要整体思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民主化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更为重要的是要很好地研究和回答中国民主建设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五大理论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与现代民主政治问题。西方学者将社会主义民主排斥于现代民主之外,但实际上,社会主义民主从根本意义上,是现代民主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过去我们从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对立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民主,这个视角有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应该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与超越,所以,才说是更高形态的民主。如果是这个角度,那么,我们既要承认资本主义民主的成就,也要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第二,人民民主与人民当家作主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的最直接、最通俗的表述,很响亮,也很鼓舞人。于是,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今日中国人共同的民主认知。这是积极的,也是中国民主的特色所在。但是,我们的政治设计与理论认知不能就此停住,不去回答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含义、基本价值、实践路径和实现形态。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越是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越是形式化、空洞化。人民可能用当家作主要求党和政府,而党和政府却无法用人民当家作主教育人民、训练民众。在这样的情形下,民主的发展就必然面临压力与挑战,就可能引发政府与民众的紧张。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式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民主的有效模式和特色旗帜。

  第三,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问题。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是我们人民民主实践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中国发展的,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缺乏对其作深刻的理论研究和论证,因而,难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时代,许多人是从基于对西方政治认知来思考和衡量中国政治的,所以,往往很难直接认知和认同这种有机统一。这也就更需要我们能够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个问题。而要在理论上说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在一般的政治理论上重复,必须有更为深刻的政治哲学理论来说明和论证。这其中包括对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论把握。

  第四,一党领导的民主体系问题。这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既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难题。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全面而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为此,我们不能仅仅限于强调政党的先进性、人民性,而必须从理论上、制度化和实践形态上建构一党领导的民主体系问题,这其中包括一党领导的党内民主运行体系、一党领导的政党制度运行体系、一党领导的国家制度运行体系以及一党领导的社会运行体系等。在这方面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和制度资源可以挖掘和整合。基于初步的思考,这四大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集体领导和群众路线的党内民主运行体系;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和多方协商的政党制度运行体系;政党提议、政协协商和人大决定的国家制度运行体系以及公民赋权、公民参与和为民服务社会运行体系。

  第五,中国的社会特性与中国民主。建设中国民主,离不开中国特性。但过往的实践表明,我们更多的是从中国民主成长的艰难性来讲中国的特性。今天,我们应该跳出这个思维逻辑,全面地、辩证地来研究中国特性与中国民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去探究中国民主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其发展的资源基础。为此,我们要正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正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传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政治资源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因而,要整体把握和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多地考虑其政治资源。实际上,中国的政治,不论是在政党层面,还是在国家与社会层面,都有很多的政治空间和政治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政治资源。

  第一,党建资源。中国共产党是政治生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我们应该从中开发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这其中包括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制度化发展、领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党组织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党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智慧以及党员的作用等等。为此,必须树立这样的党建意识:即党建,不是孤立的党建,应该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党建,不仅在于优化领导、巩固执政,而且在于完善国家制度,优化社会体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党建才能成为系统的工程,才能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

  第二,制度资源。我们的四大民主制度,都是既有中国特色,同时又符合现代民主的政治制度。虽然这些制度已经确立六十多年,但其正常运行不过三十年时间,因而,依然处于制度发展的阶段,其中有许多功能尚未成熟、尚未开发、尚未整合。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开发的空间。中国的民主政治完全能够通过既有的制度的有效运行和相关开发,来大大提升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与质量,关键是我们如何将整体把握与具体开发很好地统一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制度开发和建设。

  第三,特色资源。中国政治有自己的逻辑与特色。目前,我们许多的特色仅仅作为特色和原则来强调,没有将其作为中国政治的资源来开发。我们对“协商”的开发证明,中国的政治能够用自身的特色解决自身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开发,例如:集体领导、群众路线、团结合作、政治监督、统一战线等等。这些特色资源完全基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基于传统,主要要把握这些特色的出发点与本质;基于现代,主要把握这些特色的现代意义及其合理的表达形式。

  第四,理论资源。中国共产党是有思想、有理论的政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也在设计着新社会和新国家,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思考。今天的中国政治正是这些实践和思考的产物。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当下的中国民主政治,必须很好地反思过去的思考和理论,从中找到中国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合法性基础。过去我们也做过,但是更多地从革命和解放的逻辑出发,没有从中国共产党过去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结构的把握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出发。在这方面,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建国领导人的思想和理论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开发的资源。美国都从华盛顿、林肯思想和理论中寻求其国家和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我们更应该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努力、特色和成就。

 

  四、人民政协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使中国社会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社会的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其中不仅包括政府,而且包括市场和社会,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与社会还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治理角色。在这样的情形下,不论党的领导,还是人民民主的实践,都必须建筑在对社会力量和治理力量的有效整合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新用活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来巩固自身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同时也要求国家制度的运行必须充分运用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和制度机制的人民政协,以满足多元的公民参与,拓展政治协商,优化政治与决策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人民政协对于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基于以下两个判断,我认为应该将人民政协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其一,人民政协是介于社会、政党、国家中间的重要组织机制和制度力量,同时承载着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国家依法运行的制度使命,是协调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平台。因而,这个平台的开发将惠及中国政治生活的全局,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长远。

  其二,基于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的中国政治过程要求,人民政协已经嵌入中国的政治过程,成为影响与优化中国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政治机制。这其中涉及到人民政协参与中国的重大政策制度;人民政协的政治监督对国家权力运行的作用与影响;人民政协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对国家政策决定的作用与影响等等。

  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与人民政协本身的组织特性和制度特点有关之外,还与过去三十年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科学而有效地定位了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民政协不仅成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组织平台和制度载体。

  未来人民政协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以已有的定位为基础,充分开发人民政协应有的功能,努力通过工作和作用的发挥来巩固和提升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从功能开发的角度出发,人民政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优化参政,使人民政协成为各方力量参政的基本平台。参政是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元力量整合一体的有效机制。所以,优化参政,提高参政的质量是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然面临的课题。优化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参政主体的优化,涉及民主党派和界别参政的形态与机制;二是参政平台的优化,涉及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以及相关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其二,深化协商,使人民政协成为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平台。协商是人民政协的特色,也是根本之所在。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推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关键在于深化协商,具体来说,就是深化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协商的内容;二是深化协商的民主;三是深化协商的效度。

  其三,强化监督,使人民政协成为政治监督体系的关键平台。建立有效而规范的政治监督体系应该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为此,拥有政治监督功能的人民政协应该扮演关键角色。人民政协在这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越大,政治监督的建设和发展越有规范、也就越能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民主发展必要求强化政治监督,如果人民政协不能发挥作用,人们对政治监督的要求就会催生对多党政治的期待。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全局重估人民政协建设的战略价值和实际意义。

 

五、必须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研究

 

  在中国政治研究与设计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人民政协的研究与设计;而未来中国政治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动力资源就在人民政协。所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研究,必须走出传统的思维依赖,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研究,从而为优化人民政协,开发人民政协提供有效的学术和理论支撑。人民政协的研究应该着力于三大方面:

  第一,理论体系研究。既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那么它就一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必须深化研究,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人民政协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

  第二,体制机制研究。制度是基于权力配置而形成的,体制是基于对具体权力运行规范而形成的,机制则是基于对权力运行的优化而形成的。在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体制与机制的研究无疑是制度健全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人民政协有很多的体制与机制优化和创新空间,必须进行长期的系统研究。

  第三,实践创新研究。中国社会多元,差异很大,情况复杂,因而,其实践也必然丰富。在推进人民政协研究中,必须充分关注地方人民政协的实践创新研究,其目的有二:一是从成功的实践中选取体制与机制创新的经验基础和可能的路径选择;二是从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全局的实践和创新。

  人民政协研究刚刚起步,必须不断深入。在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政协的研究应该突破学科界限,尽量吸纳多学科的理论与智慧,聚集多学科的人才进行人民政协研究,使人民政协的研究成为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学术和理论资源。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