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人民政协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日期:2009-05-05

牟广东
  人民政协是当代中国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项民主制度设计,它的发展与完善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直接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这种民主形式在当今世界各国诸多民主政治形式中独树一帜,它既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趋势,又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从理论上明确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对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适应时代潮流,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政协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伟大创造

    人民政协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产物。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经历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立统一战线,把最大多数人纳入人民范畴的共同奋斗历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主张“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他认为“这是一个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1正是秉承这种政治理念,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1948430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并于1949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人民政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的组织,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民主性质,曾一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决定新中国的国体、政体,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完成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从此人民政协虽然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仍然是实现我国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人大召开后一些人对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的疑问,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而存在的必要性,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方面”,“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2并且在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给予了明确规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拨乱反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多次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3“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4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人民政协自身发展的实践,高度评价了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两种重要形式构成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及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指出:“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这种协商和监督虽然不具备国家权力性质,没有法律上的决定权,但对发扬民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丝毫也不能低估。”5200492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必须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2006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7正式明确了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形式的政治地位。

    从上述可以看出,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政协,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成果,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种民主协商方式,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一大优势。”8

    二、人民政协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

    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9在我国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实现这两种民主形式的重要组织和民主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则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同时存在于人民民主制度之中,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特别是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更在当今世界各国诸多民主政治形式中独树一帜。人民政协由社会各界代表按界别组成的特点使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容纳各族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构成国家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协商机关,不但使我国多党合作有了能够进行政治协商的组织保证,并且使政治协商从处理各政党之间关系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为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渠道,从而使政治协商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政治制度层面,使协商民主成为体现我国广泛人民民主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说,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第一,人民政协使我国的民主更加广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地区产生和开展活动的,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关对国家大事作出决定;而人民政协是按党派、团体和界别协商产生的,并可以按党派、团体和界别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政协委员按界别最广泛地联系各界群众,这就为难以按照选区和人口比例产生的各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参与国事、参政议政,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第二,从活动原则来看,人民代表大会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其最终表现为集中,表现为统一的国家意志;而人民政协则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因为人民政协只是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讨论,并不表决,政协委员可以对讨论事项发表意见,其“意见表达”具有灵活性,这对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完善有关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代民主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是注意在保证大多数人的权利的同时,尊重并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政协使人民民主制度既能够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便于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三,人民政协使我国的民主更加充分。人民政协的协商不仅可以实行于决策之前,而且可以实行于决策的实施、检查、监督、反馈等各个阶段,使民主参与能够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弥补选举表决只能对不同的结果进行选择而无法参与决策的全过程的不足;同时人民政协还将发扬民主与加强团结有机地统一起来,协商的过程能够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扩大共识,有利于形成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总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组织形式和重要机构,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深刻体现。正是因为政治体制中有了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从而使我国的人民民主不仅关注了民主的公平性,而且体现了民主的公正性,将有效的协商运作过程与竞争性的民主选举有机结合,既保障政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又保证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政治生活的生机活力,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极大优越性,使人民民主真正全方位地得到实现与贯彻。

    三、人民政协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不同的文化理念,孕育了不同的民主模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政治。英国学者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一书中指出,“政治制度是从该国人民的特性和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有机产物,而不是故意的目的的产物”,“制度必须有历史的基础,制度必须与民族惯例及性格和谐一致”。人民政协这种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在中国确立与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奉行“和”、“中”的思维,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是重和谐,贵合一,和为贵。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经典《中庸》也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了近代,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和合文化传统。所谓“和”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处,“合”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相互融合,和合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与和谐观念。要达到“和合”,就要做到“和而不同”,即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形成共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实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10这种强调共济、协调、互补、和谐共事,要求包容和吸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要求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核。

    “和合”思想历经不断的实践累积和文脉承传,不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积淀转化为民族的政治文化心理结构。而政治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深深地埋藏于民族群体的灵魂深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曾指出,“政治文化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与集团的属性、民族性和宗教相联系的人们的政治态度、同一性和价值观,最终是稳定的,这种原始的内在联系似乎是不可破坏的。”11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和合”的政治文化传统,并赋予这种“和合”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其直接的体现就是“和平共处”。“在50多年的中国政治实践中,‘和平共处’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价值和原则,不仅被用于中国的外交,形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战略,而且也用于中国国内的政治建设和制度设计。其具体成果有两项:一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二是‘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12作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载体的人民政协,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大团结,建立大联合,实现大目标,在组织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在政治上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不仅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崇尚兼容并包、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符合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有若干特征,其中重要的特点是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即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一般走向是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从无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从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现代政治文明注重以协商政治为导向,通过谈判、妥协、让步来获得政治问题上的共识和认同。13

    综观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仅靠武力难以解决,而且靠“刚性”的选举和表决也难以化解。因为选举民主虽然是民主的基本形式,但在其发展中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如金钱政治、少数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政治冷漠、社会道德问题无法通过选举来解决等。针对选举民主的弊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者关注并提出了协商民主理论。这些学者们认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形式,主要是指通过参与者自由、公开地表达或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理性、认真地思考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协商民主通过沟通、磋商和协调达成共识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控制行政权力无限膨胀,培养社会公众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代协商民主理论展示了当代社会政治领域的新动向、新信息,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趋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虽然我国的人民政协不是全体公民都能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是由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地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而且人民政协为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制度架构。14这种政治基础和制度架构是保证协商民主健康生成、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的协商民主将遵循这一政治基础和基本制度架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扩大协商对象和范围。在人民政协中不仅要高度重视党派间的协商,充分发挥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而且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最大限度地扩大协商的对象范围,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士进入政协,通过合理设置政协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使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政协中有自己的代表,使政协的民主协商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反映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使政协真正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反映诉求、实现诉愿的重要形式和场所。二是丰富协商内容、完善协商程序。在人民政协中不仅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问题进行协商,而且应该对重大的人事任免、立法、重大的改革措施、利益的调整或决定的内容进行协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报情况,并要将协商的议题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三是落实协商的结果。协商民主的最大特点是要吸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某项政策。这就要求人民政协应建立协商反馈机制,对不同意见和要求的处理,无论是否接受都应给予明确回复,对于不能吸纳的意见应说明理由,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不能进入决策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在民主协商过程中真正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意见,反映各种要求,达到协商民主的目的,而不至于使协商民主流于形式,从而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兼容起来,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原则而存在,使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式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6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63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4〕《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340

5〕江泽民: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R]1991-3-23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921

7〕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28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0

10〕《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2

11〕刘松阳,刘锋:政治心理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121

12〕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4).

13〕郑宪:论协商式民主形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政协报2006-4-17

14〕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