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日期:2010-12-25

一、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特色

 

  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创新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建国60年来,我国协商民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为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走向强盛的中国,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发展空间。我们可以从政治的内在要素和中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考察。

  首先,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凸现了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政治生态环境中民主政治成长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政治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协商民主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深深扎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体现了中国向社会主义的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政治文明进步,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已经有了党际之间的政治协商机制,在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 “三三制”政权的形式体现了协商民主,为人民政协的成立和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政治资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要学会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1]“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新中国就是在民主协商中诞生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深层思考。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局面,赋予了协商民主新的历史意义。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强调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人民通过两种民主形式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了协商民主的新发展。江泽民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决策过程之中。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使协商民主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获得了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协商民主是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是政治生活有序高效运作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态。与中国协商民主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安排不同,西方国家协商民主主要体现为不同的行为主体为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和行为的政治运作手段、方法和途径。在西方国家现代民主政治中,政治权力系统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也需要协商,通常体现在立法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同部门之间、执政党内部及政党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6]

  中国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制度文明积累。人民政协是当前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政治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基础。作为人类理想的民主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制度形态的一种。”[7]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效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在我国实行非两院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在这个结构之外,还有个政治协商会议。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开会履行职责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同时召开会议,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地方也是如此。因而,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同时体现社会主义两种民主形式的“两会”概念已深入人心。在中央和地方的组织体系中,人们通常把党、政府、人大和政协概括为“四套班子”,这些都足以说明人民政协已经构成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从基本政治制度到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政治关系,包括国家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内部的关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协商民主形式,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中国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能及时地将社会各界的利益和要求提供给党作为决策时的参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和主要形式趋向规范。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充分反映了协商民主的本质特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讨论,反映社情民意,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批评建议为主要方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

  第三,中国协商民主具有实质民主的涵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形成多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形态。与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质性不同,西方的“协商”民主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实质是集团之间的权力、利益较量和分配的竞争过程。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其本质内容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切实感受到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更高程度的社会平等,内容更为广泛的政治权利体系,协商民主的本质是尊重并保护公民的权利,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协商民主实践具有多种形态:

  一是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政协是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此外, 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途径还有人大旁听制度、听证制度、人大主任接待日、人大代表联络区、人大信息网、人大信箱、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等等,为公民的参政、议政提供便利,并通过制度化程序化渠道来影响权力机构的立法过程。

  二是在政党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民主趋向规范,协商民主的基本方式:一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三是在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层面,建立与完善政府决策与管理相关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是在公民社会层面,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制度是协商民主展开的重要社会基础。工会、共青团、妇联、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各种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作用的发挥,拓宽政策层与人民大众联系的渠道。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层工会的维权职能,在法律框架内推行协商工资制度。丰富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如民主恳谈会、民情恳谈会、民主理财会、居民论坛、乡村论坛、民主听证等,体现了政治主体间的协商与共识、合作与对话,多赢或共赢的互动关系。

  第四,中国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和底蕴是先进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是基于西方民主法治文化传统以及它们的国情和经验之上的,其核心价值理念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权力制约等。中国协商民主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和谐为核心价值,内涵着体现社会主义及其现代民主价值的自由、平等、法治、公平、正义、宽容、协商、妥协与合作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共理性的政治智慧和公民的自主自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先进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和底蕴。协商民主具有的内在价值在于它是人的尊严的体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要求。协商民主的实践能够培育公民的美德,健全理性人格,完善公民意识,造就有责任心的公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8]又是“自己的主人——自由的人。”[9]协商民主的这种内在价值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一致的。它将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充分展开,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日常公共生活方式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由和谐的理想转化为和谐政治生活的现实途径之一。

  第五,中国协商民主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是中国政党制度实际运作具有实体性承载体和组织的民主形式。与中国协商民主不同,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是与强调政党竞争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相伴,党派政治导致经常不断的扯皮和政治斗争。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所在的政党如在议会中不占多数席位,总统决策时往往需要同议会中的多数党进行协商。在半总统制国家,如果总统与总理分属不同的政党,他们之间需要频繁的协商。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通常以执政联盟的形式,通过政党之间的协商进行政治利益协调与政府职位的分配。在日本自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协商对日本政治过程有重大影响。[10]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西方国家在强调政党竞争的同时引入协商机制,这是为协调在政策过程中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限制过度的政党竞争,然而其作用是有限的。

  协商民主需要政治权威来主导,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紧密关联,扩大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充分发挥了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的连接点上的作用。中国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党际民主的重要形式,能够实现党内和谐与党际关系和谐。协商民主是党的民主执政的具体体现,意味着党与人民及其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协商政治模式,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主导性动力,协商民主形式能够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吸收并同化于政治体系之中,以形成共识和团结,使执政党能够有效地把握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协商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发展。要在中国这一个超大规模的利益分化的社会实现现代化, 应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适应社会变迁,成为整合、协调和控制利益关系的力量,推进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和谐发展。

  第六,中国协商民主体现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进行协商是基本原则,实现政府与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与西方政府宗旨不同,中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心,政府过程的核心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过程。我国协商民主意味着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能够及时通达公共权力系统,作为公共权力系统的政府在服务公共利益过程中,对社会、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有效和负责的回应,在行为方式上以协同为主导,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进行协商的原则。政府通过采取精英吸纳、决策咨询、立法听证、协商对话、媒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有效协商过程, 化解社会矛盾,达成利益协调,提高政府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民和社会需求方面的有效性和回应力。在协商民主的框架下,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突出政治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平衡,政治信息公开和透明性,公民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公民能广泛、有序地参与政治。

  中国协商民主不只是关注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更重视政府向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衡化,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政策层面上的公平目标扩展至道德和社会的行为规则,“国家强制实施的规则下的平等,可由人们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中自愿遵从的规则下的一种与其相似的平等予以补充”[11]。旨在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政治关系。协商民主能规范现代公共行政,在治理上,寻求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公共生活和政治,通过多个平等的主体在协商中形成治理的方案,“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12],建立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实现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良性共治,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一方面,坚持政府在社会力量之间的组织和调节作用,明确市场与国家职能、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并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形成新的分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机构、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

  第七,协商民主奠定了和谐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的基础,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完善和发展。与西方民主原则不同,中国协商民主遵循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协商和多数表决相结合,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商讨和吸纳不同意见或相互之间的妥协来达到意见的一致。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以磋商、讨论、反复的民主协商来取得共识。协商民主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较好地做到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与要求,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民主协商与科学决策的结合。协商民主十分注重民主的程序性、法制化及民主的可操作性。协商民主使尊重多数和保护少数相统一,以实现多元主体间达成共识与合作。“法制国家制度,尤其是富有生命力的公众社会是重要的,因为国家的制度化了的协商能够从公众社会中汲取自身的动力。”[13]协商民主奠定了和谐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的基石。中国社会和谐需要人们在文明的政治机制中通过话语的形式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事务,协商民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良治民主形式,体现了现代社会和谐政治的特征。

  第八、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协商民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协商民主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建立起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机制;扩展了政治体系的容纳能力,体现出民主的广泛性和政治包容性;实现了从保护型民主向治理型民主的转型,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适应性变迁,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较高的政治参与和长久的政治稳定并存的保障;夯实了党与人民密切联系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协商民主与国情相适应,既有结构的多元性、又有核心的一元性的特点和优势,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适应了和谐社会政治生活对于稳定与发展及权威与自由的需要,体现了多元政治关系的和谐,拓展了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经验

 

  中国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代议民主制的超越与发展,为当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第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精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赋予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现代理性精神。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力地推进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扩大和拓展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表明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更高程度的平等,直接体现我国人民当家做主,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协商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提高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程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宪政的建设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优势,推进协商民主沿着理性轨道向纵深发展,奠定了民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石,使民主赋予了现代理性。缺失理性的民主会走向政治秩序的失控和动荡。

  第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是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渐进改革和有序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路径选择。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协商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商民主发展,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加强人大、政协和政党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话语机制;完善政府决策与治理中的民主协商机制,加强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力的交互作用;把协商纳入了决策程序,完善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功能。协商民主发展要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推进。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协商民主机制的完善,将是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是民主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成长的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紧张关系凸显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从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对处于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把民主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建设结合起来,是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是现代国家成长的现实基础,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日益凸显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民主与保持稳定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逐步使中国协商民主发展与现代国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形态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的。协商民主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从国家、政协、政党、社会多个层面展开:一是发展国家形态的协商民主,涉及国家形态协商民主中的和谐政治体系,政府治理与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拓展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软法与协商民主。二是发展和完善人民政协承载的协商民主功能。三是完善政党形态的协商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不仅仅是一种执政方式,也是一种和谐的政治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和谐的政治生活方式,将从精英层面扩展到大众层面;四是推进公民社会形态的协商民主的成长,把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基层工会职能,加强公民教育,推进公民社会成长,发展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

  第五,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显著特征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有机结合。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设计新宪法时就创造性地安排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现代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制度层面上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政协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在这种制度安排中,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呈现出互动双赢的态势”,[14]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现代民主的独特优势,展示了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态势。从现代民主进步的视角,建立人大与政协的双向互动的协商机制,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两种形式发扬民主的优越性,既实现权利的表达和平衡,又体现利益的兼容和并蓄,两者相得益彰。与民主集中的投票民主相比,协商民主在反映民意的信息交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协商民主需要以完善选举民主为基础。“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15]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有机结合。

  第六,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点是扩大政党制度的包容性与开发参政党的潜能,拓展人民政协的发展空间。协商民主的发展,扩大了党派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党派协商与合作的频度与广度,推进政党功能及其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实现了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增强了执政党的合法性。扩展了政治体系的容纳能力。执政党通过民主党派加强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和社会的连接点上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的进程中,各民主党派必将成为自觉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态。人民政协通过将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结合在一起,架构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社会变革、适应新环境的制度体系。要加强人民政协与中共党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之间的协商规范建设,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拓展人民政协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

  第七,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深厚的理论底蕴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理念与现代民主的价值追求。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坚持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实现社会主义理念与协商民主的价值的统一。先进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和底蕴,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和渊源,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是国外现代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的理论成果;三是中国和合政治文化传统与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性和智慧。中国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善治必需的公共理性,凝结着人类和谐社会生活的政治智慧,体现了现代民主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等理念与包容、宽容、协商、合作的精神。中国协商民主发展进程,是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第八,中国协商民主拓展了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奠定了现代社会和谐政治的基石。协商民主的发展拓展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意味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和发展。拓展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16]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意味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利益分化、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政治和谐需要人们在文明的政治机制中通过话语的形式有序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事务。协商民主以保持政治文明秩序、维持制度结构稳定的方式来处理社会变迁问题,化解风险,实现稳定与变革的有效结合。人民政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的变化中,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协调机制,能够容纳现代民主政治中竞争性因素,从多元利益格局下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公共利益出发,有效地进行协商运作,从而既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又保持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政治生活的生机活力。

  第九,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基础是加强公民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实现公民社会协商民主的成长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机统一。公民的民主素养与民主能力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关键性条件,要培育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资本基础,公民社会的成长是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协商民主的本质或内在价值是确立人的尊严、自主和自治,塑造负责任的公民,实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协调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协商民主发展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和培育公民政治文化。通过有效参与政治生活,逐步培养公民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提高责任感以及理智的政治判断能力,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在公民中积累信任和互惠,学会妥协和宽容,推进公民社会形态的协商民主的成长,把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基层工会职能,加强公民教育,推进公民社会成长,发展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

  第十,中国协商民主从主权国家扩展到国际社会,倡导和谐世界。协商民主呈现出把公众的协商从主权国家扩展到全球范围的趋向。协商民主提供了与他人在一种彼此宽容的关系中,通过对话平等相处的手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和谐世界。中国协商民主体现在国际社会中,就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平等对话、协作共存、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精神,推进人类政治生活朝着合作、和谐、和平与发展轨道前进。协商而不是使用暴力,应成为解决利益矛盾、民族冲突、地区纷争和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

  中国协商民主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丰富和改善了我国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当代趋向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经验,展示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2页。

  [2]《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论述选编》,第55页,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20064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168页。

  [4]同上。

  [5]《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6]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7]《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9]同上。

  [10]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1]参见弗里德里希·冯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3]郭官义:《现实与对话伦理学——J·哈贝马斯答郭官义问》,《世界哲学》1994年第2期,第35-36页,引文第35页。

  [14]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15]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第5页。

  [16]朱勤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层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