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人民政协历史使命

日期:2009-05-04

包心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履行人民政协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更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民政协工作中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协各项工作,是进一步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内在要求。
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集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为履行人民政协历史使命的根本任务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处于关键发展时期的人民政协工作,任务很多,使命很重,最根本的任务和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直接关系政协工作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指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政协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集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这是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发展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任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根本之点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之点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坚持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一致。在发展这一“根本之脉”上,科学发展观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与心血,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与不懈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要“使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1]这一重要论述,对于科学确立和深刻认识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履行人民政协的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人民政协历史使命和基本职能,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抓住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亟须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时期”,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格局的深入形成,我国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深刻变动,利益格局进一步深刻调整,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深刻显现。尤其是,如何处理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公平问题的关系,既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平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重大问题尖锐而又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当代中国能否进一步发展进步的关键。面对新的矛盾、问题和挑战,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尤其是在要不要坚持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亟须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人民政协联系社会各界,团结各民主党派,这既是可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对如何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人民政协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人民政协的各方面工作,都应当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围绕发展更加精心地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更加扎实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人们的思想认识集聚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上来,把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坚持发展、保证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能否坚持这一点、做好这一点,是检验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是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否紧跟实践发展步伐的重要标志。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把促进团结、发展民主作为履行人民政协历史使命的一贯主题
人民政协工作,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样一种特殊的渠道做具有代表性的各界人士的工作。因此,人民政协工作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这样一种性质和主题,决定了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团结和发扬民主贯穿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把人的因素渗透于人民政协工作的一切过程。这不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灵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终极价值。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我们还不能完全超脱人对物的依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价值目标,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理念,作为推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创造性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既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不是简单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这就是,坚持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本,着重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须臾动摇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这样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愿望和实际承受力为前提,努力为人民利益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尊重群众,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志和实践指向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保护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从而激发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真谛,也是发展的全部价值。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和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指导。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体现,是联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人民政协的工作对象,既是人民这一社会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批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的人群。这些特殊人群的发展状况如何,积极性调动得如何,是衡量人民政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使这些人群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同心同德地工作和奋斗,是能否顺利开展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充分发扬民主,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实现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在团结人、依靠人、培养人、引导人上下工夫,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团结人,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各方人士,集聚起宏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所谓依靠人,就是要把工作重点始终放在依靠各方面人士上,尊重他们的意愿,维护他们的权益,注重调动和发挥各界人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所谓培养人,就是要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民主团结精神加强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觉悟和参政议政素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所谓引导人,就是要着眼大局,注重长远,积极引导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不断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切实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事业上来。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在人民政协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改进和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团结人、依靠人、培养人、引导人上下功夫、出成效,才能真正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创新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展开,我国的社会结构日益发生重大变化,不仅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处在深刻的变革与变动之中,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而且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实践中不断出现了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社会中介组织成员以及相当数量的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力量,这些新型的社会阶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组成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仅使人民政协工作的对象不断增多,而且成分也愈加广泛和复杂。同时,在“一国两制”旗帜下,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归国人员汇聚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宏大队伍。我国现阶段统一战线队伍之庞大,人员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感召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力。人民政协工作的对象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迫切要求从事人民政协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巨大包容性和亲和力,通过深入细微的人的工作,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军。这正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巨大活力之所在。
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协调好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作为履行人民政协历史使命的关键环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而且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2]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3]一般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全面的,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更是全面的,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就要发生倾斜甚至冲突。辩证的方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地发展、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而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刻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我国现阶段,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鲜活的时代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化为实践过程,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统筹兼顾,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又是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需求,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人民政协工作,正确协调和处理我国现阶段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政协是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融合体;人民政协工作是处理和调整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是由各种关系构成的,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等等各种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关系即规律,处理和调整各种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有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过程。实践反复表明,什么时候各种关系处理得好,矛盾和问题就少,人们的心情就会舒畅,认识就能趋于统一,就可以形成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什么时候关系不顺,甚至关系扭曲,人们的认识得不到及时沟通,矛盾必然加剧,问题必然增多,必然严重阻碍乃至破坏事业的顺利发展。在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方面,尤其凸现出人民政协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在我国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推进,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我们的统战对象不断增多、领域不断开辟、视野不断拓展,这给人民政协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和巨大活力,同时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增生。当前,与人民政协工作紧密联系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政党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民族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宗教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阶层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尤其是阶级阶层发生深刻变动中的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等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人民政协工作的大局。此外,各民主党派和党委、政府之间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政协之间的关系,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的关系,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党委、政府的关系,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各类代表性人士和党委、政府以及政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此等等关系的调整和处理,也都是当前亟须高度重视并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全局性任务。只有通过各级人民政协工作者的精心协调和扎实工作,造成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才能真正开创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有力发挥人民政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方法处理我国现阶段的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生活的宏大事业。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下,人们的认识才能趋于统一;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道路上,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才能同心同德;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各方面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大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是处理好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个主题和前提,全面地协调各种关系,把各方面力量切实集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特殊规律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团结人民、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具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普遍规律,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发挥人民政协统筹各种关系的作用的重要前提。同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环境不同、任务不同、目标不同,统一战线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同,其方针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统一战线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特殊规律,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发挥人民政协统筹各种关系的作用的根本保证。开创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在深刻把握普遍规律上下工夫,而且尤其要在深入研究和把握特殊规律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深入研究在和平、发展、合作时代大潮流下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大格局中各种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探索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协调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政治、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政治建设也要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做到民主政治发展可持续,才能切实防止“人走政变”、“人亡政息”的教训。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稳定性、长远性、全局性作用,在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下功夫,以科学的制度和程序来规范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各种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制度性的整合。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根本建设。人民政协工作,基本上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在促进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应当牢固确立政治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根本建设,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处理好各种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我国政治发展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人民政协有责任在这项根本建设中作出独特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注释:
[1]《人民日报》,2008年9月20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59页。
[3]《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419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