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 邮编:100811
  • 电话:010-66192752
  • 传真:010-66191982
  • E-mail:yjhmsc@cppcc.gov.cn

学习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部署 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日期:2010-09-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每年都在两会中共党员负责人会上、在全国政协元旦茶话会上、在大会委员联组讨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发表的重要的政策性问题的阐述。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直接听取了全国政协党组的汇报,亲自指导了人民政协章程的修订。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分量最重的。2009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上这些,构成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部署,其中包含着许多新的论断和新的要求。

  一、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部署

  (一)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系统回顾总结了人民政协成立60年的丰富经验和重要启示,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部署和推进”。这是一个新的重要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很大篇幅,把党中央对政协工作各个时期的部署与当时人民政协实际工作作了史论结合的表述,对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作了分阶段的、全面的、具体的回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民主协商机构,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总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协助拨乱反正、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一国两制”构想、开展人民外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创了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人民政协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建言、广献良策的作用,在畅通党和政府同各界人士的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在实现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政协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就人民政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贡献作了如此详尽的总结回顾,这在历届总书记讲话和中央文件上都是没有过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工作,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形成今天的大好局面。人民政协也自觉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谋划工作,始终做到同党和国家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工作一致,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由此,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政协事业深深植根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汇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建立了不朽业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人民政协事业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未来!”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把人民政协事业纳入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必将激励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
  人民政协通过民主协商完成建国大业,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宏大的政治气魄,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纪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所创造的民主协商的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强调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人民政协应该也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正式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具有补充和修正作用。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协商民主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他强调,“坚持通过充分协商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各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都包含着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形式。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是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我国人民民主进程中原创性的组织形式,也最为鲜明地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独具特色,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创造出如此适应本国历史和国情的政治组织。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论证了人民政协的政治本质和民主属性,明确指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既顺应世界民主发展潮流,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不可逆转;中国民主发展应是一个增量过程;坚持运用存量实行突破,不搞休克式突变;尽快明确我国整体的、长远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规划。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体制框架内的各种民主形式,特别是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形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协与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创造更多、更有特色、更富成效的民主实现形式,形成选举(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格局。
  (三)人民政协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
  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团结功能始终是人民政协的应有之义。毛泽东曾提出,政协不能搞成清一色的。邓小平也提出,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人民政协坚持“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通过增设界别,扩大阵容,涵盖了包括8个民主党派、56个民族、5大宗教在内的34个界别代表人士,具有组织上最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成为中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也是人民政协的两大功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从本质上说是合作式的、协商式的,即使有竞争,也是和谐的。它不同于西方竞争式、对抗式、替代式的民主。因此,人民政协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始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人民政协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人民政协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强调人民政协要坚持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人民政协作为广求团结的组织,应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出更大贡献。
  (四)推进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性质、内容、形式、程序作出了新的系列规定。
  党中央明确地将我国政治协商划分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两种形式,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提升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增强开展政治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统一部署和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并明文规定必须按照协商议题的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协商活动的进行、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意见的处理和反馈等五个程序严格进行。
  党中央强调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首先“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民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的互相监督”。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党委和政府的监督机构以及新闻媒体要密切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要切实发挥政协提案、建议案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对政协的提案和建议案要认真办理,及时给予正式答复”。同时,党中央还倡导,“寓民主监督于政协委员提案、进行视察、参与工作检查等活动之中,提高民主监督质量和成效”。
  党中央认为,“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党政领导机关经常听取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和沟通,为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对政协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同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协作和配合,对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新要求,为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证。
  (五)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给予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按照加强党派合作、突出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重视机关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切实抓好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强化四个部位的工作,要求注重发挥界别优势、注重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好专门委员会作用、推进机关建设。这就在原来“四位一体”工作布局的基础上,首次强调了政协专门委员会作用,加强政协专门委员会建设的要求。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的设置,是一个崭新举措,驻会副主任是新的岗位、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更好地担负起协调专委会建设的重任。
  人民政协是我国唯一一个由众多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界别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政协界别是以党派、团体为基础产生的,它是包括参加人民政协各党派、人民团体在内的大概念,不只是社会各界的含义,更不是专业性、业务性的划分。强化界别活动,发挥界别优势,不能囿于某个或某几个界别,也不单纯是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专业性、技术性支持,其根本目的是扩大人民政协的团结面和包容性,切实发挥政协界别作为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党中央提出,“完善委员推选制度,优化委员构成,强化委员学习培训、提高委员整体素质,尊重委员首创精神、维护委员民主权利,鼓励和引导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各级政协委员要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自觉树立和展示政协委员良好形象。”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这样一个政治组织的自身建设,作出如此详尽、具体的指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一定要切实遵循,认真贯彻落实。
  (六)重视人民政协的理论建设
  把人民政协丰富的实践经验抽象为理论,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党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概括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和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系统归纳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政协事业提出的重要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们党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首次将人民政协事业的理论基础从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拓展为统一战线、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为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确立和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奠定了全新的基础,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作出新的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的指引下,人民政协事业继续前进,人民政协理论也在继续丰富和发展。正如贾庆林主席指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指引下前进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把“重视人民政协理论建设”作为对各级党委的要求提了出来,并且强调了人民政协理论建设的四大要素。一是以各级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为平台,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的组织体系建设。二是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的学术体系建设。三是以人民政协理论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计划为先导,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的教学体系建设。四是以社会舆论和新闻宣传为媒介,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的社会氛围建设。党中央的指示,必将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重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
  同志们:十六大以来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对人民政协的坚强领导。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政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来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对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强调,政协党组是党在人民政协的派出机构,肩负着实现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重大责任。要着眼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长远发展,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委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要求政协委员中的共产党员和政协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努力成为合作共事的模范、发扬民主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廉洁奉公的模范。要求各级党委要统筹政协领导班子和同级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强调政协领导班子中要充实年富力强的同志,并把政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政协组织和党委、政府之间的干部交流。
  
  二、按照中央部署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若干思考

  (一)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提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政治原则。理解这条政治原则,既要历史地看待,也要现实地观察。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艰难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坚持走这条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选择,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强调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裹挟着整个世界经济并使其遭受重创,危机爆发时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的税收和补贴政策已陆续到期,今年又出现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更多不确定因素。经济的动荡必然触动上层建筑领域。风行30年的新自由主义,已遭到广泛质疑,以此为基础的、被西方政客标榜为世界终极模式的“华盛顿共识”也已成为泡影。这可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发展史上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与此同时,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社会弊端乃至政治制度的“反思热”不断升温,逐渐演变为对后危机时代社会形态、发展模式、政治道路等一系列问题战略思考的全面复活。从一定意义上说,如同这场危机的到来一样,“反思热”和战略思考的总体复活,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当前,在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各国都在削减财政支出,被迫采取以紧缩政策为主的结构调整,导致消费、投资疲软,失业率屡创新高,经济复苏前景黯淡,社会不满情绪增加。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纷纷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与调整,一场“理念竞争”悄然展开,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为执政党和国家谋求新的出路。从这些“变革”的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公认的价值取向日渐增多。在各国、各政党开出的政策“药方”中,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反复强调 “监管、安全、绿色、平衡、可持续、创新、协调、公正”,这些关键词的使用反映出人们的基本共识和原则趋向。二是评价标准更加一致。无论在什么国家,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只有提出适合本国国情和特点的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实现发展,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这一条已成为各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关注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协调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以及政党政治的革新和活力。当前,西方国家主流政党的理念竞争折射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争,而不是道路之争,是对现行体制的修补与完善。时至今日,由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考,乃至导致的世界价值体系的重建,将会怎样发展演变,仍需时日进行观察,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点我们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并将继续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第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第三,全面推进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坚定不移地走我们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对金融危机既是对中国道路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我们发展历程的一个重大机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全球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绿色经济、新兴产业、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对我策略借重和战略防范并存,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既有期望又有戒备,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新变化。国际需求不振、能源资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加剧、绿色经济与绿色机制兴起等,客观上对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以辩证的战略思维审视机遇和挑战、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人民政协必须时刻关注大局,认真研究大局,准确把握大局,自觉地把政协工作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
  政协开展工作要把握好两条,一条是如何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国家大局;另一条要考虑政协的特点,发挥政协的优势。所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说要围绕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大问题来选题。一方面能够引起中央重视,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委员的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就是说政协选的题目应该是一些综合性、前瞻性的,党和国家决策迫切需要的,或者是各方面意见不尽一致的。对于一些业务性很强的问题,一些纯学术性的问题,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政协不一定选,可由有关部门去做。人民政协只有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把政协特有的事情办好,把与别人共有的事情干出自己的特色来,才能保持和凸显自己的地位,才能真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人才和智力的优势,但现阶段政协委员绝大多数不是职业的。因此,在部署和实施具体工作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从干得了、干得好的事入手,不断打开工作局面。
  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贾庆林主席要求,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能够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人民政协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把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多想科学发展大事,多谋科学发展大计,努力为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十六大以来,政协工作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总结开展政治协商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题协商会这一协商的新形式。专题协商会议的主要特点是:抓战略性问题。党政高层领导出席。形成对话和互动的机制。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建议。十届政协以来,已先后召开9次专题协商会。总体而言,这9次专题协商会选题得当,时机适宜,筹备充分,组织周密。集探讨、交流、协商、议政于一体,既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体现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平等议事的协商要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几年先后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专题协商会已经成为人民政协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
  十届政协以来,就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已经成为全国政协积极履行职能的一个重点和亮点。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海南国际旅游岛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政协都在其中发挥了持续的推动作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社会发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之不平衡举世罕见。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一个最基本的国情,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一个很难破解的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增长极为引擎,以东中西部诸多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多极支撑,我国新的经济地理版图已基本形成。这是中央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国家层面看,这一新的发展格局已呈现出多极增长、区域协同、点面结合的特点。“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依然是一个大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区域经济呈现出抢抓机遇、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局面。提升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已成为促进全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出课题。全国政协将一如既往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推动重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级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和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充分利用论坛、会议等社会化平台,加强研究并提出重要参政议政意见,成为全国政协建言献策、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重要形式。比如,2010年7月底召开的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与会人士都认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伴随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商业文明的发展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成熟度,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繁荣,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而迄今为止,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已经并还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机遇,就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校正我们的商业文明,用商业文明的经验,来助催生态文明的梦想,让这两种文明互为动力、互为支撑,推动人类社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良性发展、持续繁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近年来,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不懈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发展模式,就是生态文明与商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这些新的成就和新的方向,或许将成为我们解决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和困扰,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条必由之路。本届政协以来,多位全国政协领导,不少专委会主任、副主任,诸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都在各种论坛、讲座、综合性或专题性会议上应邀发表政见,而且都以扎实的调研作为基础,获得了很好的评价。这也可能同委员视察、专题调研、提案等一起,成为一种协商议政的方式。
  总的来看,人民政协工作的活跃开展、人民政协事业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离不开工作平台的不断拓展、离不开工作视野的不断延伸。十届政协以来,在贾庆林主席的领导下,政协工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更加务实、更加灵活、更有成效的新进展,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协工作的新形式。
  (三)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从此,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的6位副主席中,有3位是民主人士,他们是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在政务院副总理中,郭沫若和黄炎培是民主人士;在政务院所辖34个部委院署行中,担任正职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有14人(其中郭沫若兼任2个正职),担任副职的42人,体现着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圆满完成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历史使命。人民政协作为各党派的协商机关,继续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和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当时苏联模式即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体制根本不同,是顶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巨大政治压力作出的独立自主的选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多党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也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动荡,我们党和国家能经受住那场考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我们长期坚持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关系重大。1989年那场风波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落实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把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作为稳定时局的当务之急。1989年底,制定和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得到了根本大法的维护和保障。
  人民政协从一诞生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全面体现在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但作为政党性的合作,相当一部分是在人民政协这个党派性机关中存在和发展的。人民政协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基本功能的实现,也与人民政协这个重要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民政协应该承担起自己的政治责任,创造更多条件,开辟更多渠道,探索更多形式,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充分显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四)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也对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0年3月3日,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正式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会的重要工作加以部署。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任务的提出是全国政协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实际行动;是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贾庆林主席强调:“改革创新是增强人民政协工作活力的不竭源泉,科学化是人民政协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把握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规律,努力使政协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这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目的,就是要从把握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规律入手,确立政协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
  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包括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四方面基本要求。要努力在进一步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民政协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以构建学习型政协组织和委员队伍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在进一步完善科学制度上下功夫,健全提案、视察、调研、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的制度,建立综合协调、信息沟通、绩效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要努力形成以宪法和政协章程为核心的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在进一步运用科学方法上下功夫,继承和挖掘历史上行之有效的民主协商、广交朋友、教育引导、真诚服务等方法,积极借鉴和创造性运用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政协特点、有利履行职能的工作方法。要在进一步提升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委员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秉持科学精神、发扬科学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自觉树立和展示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
  经中央批准,2010年下半年,全国政协将对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一次总结检查。这次总结检查是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认真调研和总结,重点了解地方党委政府贯彻《意见》精神、支持和推进政协工作的情况,各级政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的经验和情况,进一步增强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能力。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责编:郑睿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