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层动态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文脉传千载 一水润万民

2024-08-3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你去过兴安灵渠吗?这条开凿于公元前214年的古运河,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运航道,推动了秦统一岭南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历史发展和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8月28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采访团走进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站在观赏坝体的最佳处,记者的眼前一片热闹景象。水流清缓,鱼鳞坝上水花层叠,人们赤足在坝体石条上亲水玩耍。走过岁月风烟,这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依然与人如此亲近。

“修建了一座低矮的溢洪坝,就解决了水面落差难题,不得不说,灵渠的选址展现着古人精确勘察的智慧。”灵渠博物院院长唐莉静表示,2000多年来,灵渠在航道设计、整体水工设施以及在促进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石桥上,“天下第一陡”的刻字映入眼帘。文献记载北宋时期灵渠陡门共有36座,恰如现在的分级船闸装置。灵渠研究专家陈兴华表示,有语言学考证,“陡”是壮侗语中“门”的汉语音译,证明了“陡门”是壮侗语民族先民参与的伟大创造,是岭南和中原文化交融的实证。“过去每一陡附近都驻守陡军,守护灵渠安宁。现在周边的老百姓很多都是陡军后代,大家对灵渠的感情很深。”正如其言,灵渠横跨四大城镇、全长超过36公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兴安儿女。唐莉静说道,“灵渠就像兴安的母亲河。”

在不远处的灵渠博物院,灵渠及其灿烂文化得到了全面、立体、真实的记录。“行船过陡”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化身船夫,感悟水利工程的厚重与先民智慧;有着高鼻子、大眼睛、络腮胡的汉代胡人陶俑诉说着经灵渠的海外商贸交流盛事;重点文物“陶作坊”见证了汉代时中原文化和生产加工技术已通过灵渠向岭南传播……

据介绍,灵渠博物院自2019年9月正式开放运营以来,共接待各民族群众参访100余万人次,迎接各界参观团体3000余个,每年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摩崖拓片体验、文物研学等活动30余场。“灵渠不是凝固的河流,它是流动的文化纽带、活态的文化传承。”唐莉静表示,除了做好展览陈列工作,为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子,博物院打造了“灵渠大讲堂”“灵渠文化沙龙”“灵渠文化拓片”,以及一堂灵渠课,一场历史文化巡展,一个互动体验,一场民俗活动“四个一”文化传承品牌,竭力讲好中原与岭南百越民族的交融故事。

“2023年我们办了两件大事。”唐莉静笑着说,“我们高标准完成了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暨灵渠论坛,并获得了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文化大平台作用,深耕底蕴,丰富内涵,向世界分享灵渠方案和灵渠经验。”

(融媒体记者 张佳琪 李玉祯 徐康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