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周强委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民航新篇章

2022-11-2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党的二十大旗帜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气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自觉接受21世纪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滋养,就要活学活用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保持确认、确信、确胜,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一、准确把握发展脉络,坚定高度历史自信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民航局的直接指挥下,民航业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建成了过去想建而没有建成的重点工程,迎来了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运输规模快速增长。新建、迁建运输机场共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新增航线3000余条,航线总数达到了5581条。我国的旅客运输量已经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两位。2019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都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货邮运输量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0亿元,特别是2020年到2021年连续超过千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跑道84条,航站楼800万平方米,机位3000个,全国机场总设计容量超过14亿人次,51个支线机场供油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设施容量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服务民生成效显著。航班正常率较2012年提升了13.17个百分点,连续4年超过了80%。推行“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推广通程航班服务,特别是激活三四线城市潜在的市场需求潜力,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行业的比例从2012年的36.5%增长到了2021年的45.2%。在脱贫地区新建运输机场47个,航空服务对脱贫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3.6%,比201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战略支撑作用凸显。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提升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33.1%。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大力推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四大机场群已初具雏形。全国已基本建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10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等组成的现代化机场体系。我国在全国规划建设了近80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民航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的客货运通航,航班总量占我国国际航班总量的60%以上。

二、深刻认识发展形势,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目前,受疫情反复、地缘局势动荡、油价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民航业正处于不确定性较大时期。

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欧美可能发生新一轮感染潮,国内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聚集性传播等特点,未来疫情发展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前景较为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组织和机构都下调了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并预警相当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行业变革存在不确定性。当前航空业的格局变量大、变数多、变化快,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此外,贸易冲突、地缘战争和碳减排压力对我国民航航材供应、航油保障等生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中国之治具有强确定性。尽管困难很多、挑战很大,但要看到我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治理优势日益彰显,宏观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增长、抗风险能力增强的态势没有改变;民航业经受了疫情反复冲击的考验,民航安全生产体系和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稳定,行业主体没有被压垮,表现出的坚强韧性没有改变。随着疫情趋于平稳、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航空运输市场将会出现恢复态势。这些都是我们突破眼前的困境,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的底气。

三、切实贯彻重大原则,奋力书写历史篇章

民航强国是交通强国的题中之义。面对新征程新挑战,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民航局的统筹指导下,坚守五条重大原则,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对民航发展绘就的美好蓝图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以民航发展之光为全局辉煌添彩。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民航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具有准军事属性,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事关“国之大者”。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民航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践行新思想、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实践和群众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新部署新要求,对照新修订的党章找差距、抓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航强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要服务国家战略,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锚定交通强国和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围绕提高民航业对国家战略的承载能力、增强民航企业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民航宏观调控机制,增强行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航权、时刻、运力和地面保障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要增强自主可控,坚持把行业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民航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动数字技术与民航运行、服务和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民航运输业与航空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牵引,推动国产飞机、国产卫星定位系统和国产航油供应保障设施设备广泛应用,解决民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生产运行系统、核心商务服务系统等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提升民航自主可控能力,防范化解影响行业长远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发展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更好满足人民对安全飞行的需要,牢记“安全是民航业生命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谋划民航安全工作,将安全底线要求贯穿到规划制定、发展决策、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组织、人员资质管理等各个环节。要更好满足人民对便捷飞行的需要,牢记“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以“智慧民航”构建高效安检、快速通关、无忧签转、“有空就座”,以及便捷舒心的旅客服务生态、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空中交通服务的智慧化运行能力,推动机场运行协同化、航油保障数字化,打造一体化创新型的智能服务产业链。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绿色飞行的需要,在前期中国航油与上下游全面合作生物航油的试飞和载客飞行工作基础上,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强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阶段的航空碳减排市场机制,增强民航绿色发展动力活力,构建航空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格局。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和强大动力。当前,民航受疫情冲击、高铁等运输方式竞争、旅客需求与结构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因素影响,发展挑战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要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中央深化改革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配合国家空管体制调整改革,进一步完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聚焦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民航空管运行体制改革。要突出市场导向,高质量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落实落地,高水平推动货运航权开放,有效提升航空物流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我国民航运输的国际通达性、服务高效性、网络可靠性和产业协同性,为进一步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要突出开放导向,配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对接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拓展民航制度型开放,加快理念上的转变、机制上的完善、制度上的改进、方法上的优化,构建起更加适应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需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方式方法。过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带来沉重打击,未来五年,是民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扛过寒冷的冬天,还是迎来温暖的春天,都必然要求全行业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发展主动。要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一方面,要从行业实际出发,深入研究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隐患的策略和举措。另一方面,要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强化统筹兼顾的大局观、革故鼎新的改革观、内外联动的开放观、守正出新的创新观和为民服务的发展观,将中国民航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展示之窗和实践范例。要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妥善应对,下大气力解决好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打好疫情防控和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攻坚之战。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久久为功,加快推进行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为行业复苏蓄势储能。要处理好“短”和“长”的关系。一方面,要全面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客观认识、科学分析行业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利用疫情空窗期,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抓实抓细抓常不断拉长短板,变劣势为新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民航以往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汇聚而成的发展优势,要保持不断擦亮品牌成色,防止因为疫情原因导致原有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以水滴石穿的劲头巩固和深化特色优势,推动中国民航在全球的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要处理好“存”和“增”的关系。一方面,要及时研判和发现疫情继续扩散、局部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等已经给行业带来的不利之处,聚焦聚力、有的放矢,趋利避害、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强化扬优势、补短板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弥补能力不足、堵塞发展漏洞,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挑战,不断在新征程中赢得新胜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