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吴晓青常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发展空间

2022-05-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4月以来,国务院已连续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纾困惠企工作,明确重点帮扶举措,特别是加大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扶力度。

困难与挑战犹存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融资困难。二是成本过高。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研发投入、税费负担重。三是新兴产业成长面临瓶颈。四是信心不足。虽然国家最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但仍存在基层落地难、生效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将其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分析其中原因,这些困难和问题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的分析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对民营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而从今年全国两会前征集的意见看,民营企业主要希望政府部门创新服务企业措施,帮助企业解决更多实际困难:期待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弥补短板;期待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期待出台减税降费等方面政策;期待完善数字货币技术风险的监管制度;期待出台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直播行业规范发展等。

新征程 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其中,2021年虽然受到外部环境、新冠肺炎疫情等叠加性影响,全国新设民营企业852.5万户,同比增长11.7%,增速重新回到10%以上,展现出我国民营经济强有力的发展韧性。而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同样面临重大机遇。

首先,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堵点、淤点,充分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拥有着一个超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大市场,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相互促进。可以预见,“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巨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必将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第二,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把握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民营企业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大军”日渐壮大,从2018年到2020年,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占全国比重从92.1%提升至92.4%,其销售收入占比从66.2%提升至70%。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前20名中,民营企业占据12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圈等城市群聚合发展效应逐步显现,将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可见,伴随着高质量发展步伐,民营企业必将获得更大发展机遇。

第三,从促进共同富裕中把握机遇。我国民营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我国先富人群多半集中在民营企业家和高管人员之中;中等收入人群,大约一半分布在民营企业就业人员之中。另一方面,除农村外,城镇低收入人群8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人群之中。共同富裕将逐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给民企提供巨大投资机会;居民社保水平、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将为民企减少后顾之忧。抓住共同富裕的机遇,发挥民企触角广泛、惠及面广等优势,在造福百姓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壮大,将成为必然趋势。

新举措促进民营经济“茁壮成长”

首先是打好政策“组合拳”。要着眼后疫情时代,加大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储备力度,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合理降低税费负担,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提高产权保护精准度等方面,特别是在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建强完整产业链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是建好资金“蓄水池”。金融是血脉。截至4月15日,北交所共有90家上市企业,覆盖全国23个省份,总市值约1829.27亿元,成交金额达5.79亿元。应坚守市场定位,用好北交所这个平台,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发挥资金撬动作用,从引入增量资金、创新交易机制和明确公众公司法律地位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

第三是筑好人才“新高地”。人才是基石。当前,要着力打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民营企业之间的人才流转渠道,建立健全“共享人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项目孵化和科技攻关,对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挂职锻炼的,让民营科技企业“共享”创新人才;同时创新人才使用方式,积极探索咨询、短期聘用、顾问指导、人才租赁、退休返聘、入股等柔性引才模式,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应,夯实发展基石。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