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刘晓庄常委:携手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2022-05-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概念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社会财富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作出新阐释、战略作出新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呈现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盎然生机: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4亿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这些伟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开辟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比如:它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同步推进,不是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是仍然存在一定差异的富裕,不是没有区别的均等富裕……简言之,通过合理分配,将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使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能够人人享有的同时,精神生活愉悦舒畅。

中国式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为共同富裕把脉开方、把舵引航:“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客观地看待现实,虽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有先有后。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能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

物质是富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共同把“蛋糕”做大做好。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关键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广开灵活的就业渠道,增加相对稳定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切实把“蛋糕”切好分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形分配结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发挥好数字技术和大数据作用,促进跨区域、跨层级公共服务的合作共享,使之成为共同富裕的新支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共同富裕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要义、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也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如果财富聚拢于少数人,中产阶层塌陷,贫困人口暴涨,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必将发生撕裂和动荡。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能够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更加平衡充分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义利平衡、义利相兼才能利民富民。共同富裕既不能“吃大锅饭”,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能“搭顺风车”,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如果依靠“杀富济贫”或强调“公共施舍”,只会挫伤生产积极性,滋生“养懒汉”思想,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最终势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14亿人的共同富裕,等不来,喊不来,只有脚踏实地拼出来、干出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不断提升“创富功能”,才能真正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朝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