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从伟人诗词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委员讲读毛泽东诗词发言摘登

2021-10-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主持人:郭媛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学"读书群群主

大家好,我是全国政协委员,第六期“国学”读书群群主郭媛媛。

本期我们读书群开设了“讲读”栏目,邀请委员分享各自对毛泽东诗词和中共党史多视角的认识,领悟毛泽东诗词对当代中国社会深刻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8月27日,人民政协报摘登了部分委员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发言体会。毛泽东诗词容涵深厚、影响深远,是“诗史合一诗哲合一”的革命文学形态,是持久弥新、宏大高远的精神食粮,是读之任何时候都能有所获、有所得的文化精品,是影响、决定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品质的文化基因,也是新中国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创作经常取材之元素。

本期将继续刊登委员们的学习体会,敬请关注。

戚建国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千古统帅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是真正的统帅诗人,用灵魂诠释、用天地设问、用江河作笔,纵论千古人物,写尽沧海横流,笑谈沧桑正道。毛泽东一生,都在中国古诗词这条精神长河里寻宗探源,妙承精华,自铸鸿词。

其一,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

毛泽东诗词中最显著的豪迈之气、浪漫主义和屈原可谓是一脉相传。可以说,毛泽东诗词颇得屈原风范,因此他对屈原诗句信手拈来,化而用之。

毛泽东把一身傲骨化为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与宇宙为友,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问石破天惊,“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问鼎天下,舍我其谁?荡起冲天音符,敲碎世间枷锁,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其二,雄关漫道的家国情怀

作为历史上有数的几位浪漫豪放大诗人,毛泽东对李白的评价非常高,曾经说:“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的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毛泽东一生酷爱李白的诗歌,可以说读了一生,品了一生,也用了一生。

毛泽东把山水月亮化为家国情怀,“西风烈……从头越”,完美展示了壮阔宏大的战争场景,唤醒战马,蹄声霜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寥寥几笔尽显词人的气势磅礴、宽宏胸襟。

其三,千古风流的还看今朝

毛泽东是很欣赏刘邦的。李讷学会的第一首诗,就是父亲教的《大风歌》。”那是在延安时期,李讷问:“大风歌为什么只有三句?”毛泽东说:“这就叫千古绝唱嘛。”

毛泽东把击筑而歌化为革命号角,江山如此多娇,雕刻出千古风流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是雄才大略的佼佼者,但在文治文化上还是稍差一点。俱往矣,携千钧之力,历史巨人高歌一曲,人民江山还看今朝。

其四,萧瑟秋风的换了人间

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歌。他曾经这样称赞曹操的文才:“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在曹操留下的21首乐府诗中,毛泽东特别推崇的是他曾手书过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毛泽东东临碣石,吟唱换了人间,在碣石山顶,迎风观海,毛泽东的思绪被拉向历史: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仿佛千年前曹操东临沧海的画面浮现眼前,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磅礴遒劲、极具力量感。毛泽东抚今追昔之际,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道出诗人大海般的宽广视野和境界。

其五,横空出世的天下大同

毛泽东在诗句中提到陶渊明和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毛泽东对陶渊明是赞赏的,对陶令的理想社会也同样有着相同的期望,同时站在更高的层面告诉我们,理想的社会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消极地等出来的。

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不但有思想之雄,更有艺术之美。“横空出世”四个字,开篇突兀峥嵘而起,在人们不经意间,便把“莽昆仑”直接耸至眼前,让人惊讶,让人敬畏。纵观全词,隐隐有风雷之声。一个视宇宙为秭米,藏环宇于胸中的历史巨人的形象,昂首挺胸走来,他就是千古统帅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在继承古典诗词民族风格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又能得时代风气之先,接受马列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并使二者融会贯通,形成千古诗人独具匠心的大战略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唯物史观,“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人民史观,“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中国道路观,“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战争观,“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中国地缘政治观,“金猴奋起千钧棒”的大无畏斗争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奋斗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中华大一统观,“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天下大同战略观。

郭继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为国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的诗词,情怀博大,气势雄浑,独领风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说,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而毛泽东诗词中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毛主席伟人精神、气质里,让亿万中国人景仰的关键、重要原因。

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诗词中饱含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毛泽东从青年时期起便满怀抱负、身系祖国。一句《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深沉的忧虑。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一句《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渴求投身于新的改天换地的战斗的伟大抱负和急切愿望;一句《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了人民的胜利信心,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也溢于言表……

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诗词中饱含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革命家的豪迈气魄,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

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再到“天翻地覆慨而慷”、“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诗意表达,实现了从“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不断演进。

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诗词中饱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基调。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激励毛泽东奋斗终生的不变初心。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举霸主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为了人民奋起革命,为了人民组织人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

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诗词中饱含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他热情讴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现实盛况;热切追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发展速度;殷切构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美好社会。毛泽东这些诗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离不开对中国梦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作为政协委员,学习毛泽东诗词,更深刻认识到,应主动肩负人民的重托,自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将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作为交通行业和科研人员,我将进一步发挥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交通综合治理相关问题,着力推动北京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为首都交通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茂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

传承《送瘟神》之文化内涵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58年7月1日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当时,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他思如泉涌,欣然而作。

两首诗是联章体,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磅礴大气,气势恢宏,结构工整,浑然天成。第一首,诗人怀着悲愤哀叹的心情描写了旧社会血吸虫病长期肆虐给广大劳动人民和社会造成无限灾难的历史。第二首则用高亢激昂的语调描写了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战胜“瘟神”,祖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两首诗从情绪情感、社会景象描述上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旧社会血吸虫病以及一切像血吸虫病一样给劳动人民带来危害的“瘟神”的深恶痛绝和批判,对人民饱受灾难的感同身受和无比同情,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推崇和赞颂。凸显了毛泽东同志勤政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敢于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在内容上,诗人将神医华佗的历史故事、牛郎的神话传说、地球自转的自然科学、圣人尧舜的古史传说和火烧纸船送瘟神的民间风俗等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事情,与消灭血吸虫、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形象生动又易于理解,尤其是诗中所透露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共同感受,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和担当。

瘟神不仅代表了血吸虫病,还代表了像血吸虫那样丑恶害人的东西。“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同志借用比较接地气的民间习俗,巧妙而幽默地表达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的观点,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切牛鬼蛇神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渺小,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信科学,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中国人民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间过去了近62年,在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随之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在全国打响。虽然一开始每日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断激增引起了人民的恐慌和担忧,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只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上下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不管是面对疫情还是面对台风、洪水、金融危机、贸易战、舆论战等一切“瘟神”的挑战,我们都能在关键时刻化危为机,让“纸船明烛照天烧”,让社会主义的光芒照耀全球。

这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思想以及送瘟神精神不断传承、继续发扬光大的现实表达!

诺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

伟人之伟,在为社会、为中华、为人民

作为70后,虽然不像50、60后那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接触过毛主席语录,但70后在毛泽东诗词的学习、教育方面,也是得到细水滴灌的,也是日积月累中被潜移默化着的。

在我有机会再次静心学习、体悟毛泽东诗词时,忽然有醍醐灌顶的震撼和认识的提升,那些诗句,原来是一种可以处身感受伟人精神的万千景象:她让我们可以脱离庸常、低俗,走向宏大、悠远;让我们超越具体、眼前,面向高尚、伟岸的精神境界!其间,尤其感受和认识深刻的,是毛主席诗词中,有着为社会的理想、为中华的壮志,以及为人民的核心!

理想只为社会。“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发声”、“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还在青少年时,毛泽东已经志气弘毅、志向远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赞赏为社会大义而奋不顾身;“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时,诗句对新中国呈现的新社会、新面貌欣喜不已;“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表达出了毛主席希望人民当家做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社会理想。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主席曾说,要学习白求恩精神,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读毛泽东诗词,同样能体会到其无我、大我而愿为社会奉献、作为的境界与追求。

壮志只为中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多少次登高望远后留下的诗篇,都能看到毛主席的凌云壮志,在于心系中华大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能看到其千古忧思在于人民的江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畏万千艰难、勇往直前,革命只为奔赴国家的光明;“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执着沧海、桑田更迭,瞩目新生代替腐朽,奋斗要为中国新。诗言志,毛主席之志,在改天换地的河山锦绣,在日新月异的华夏盛景!

赞美只为人民。写人民、赞人民是毛泽东诗词的主旋律。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毛主席讴歌的永远是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事业。“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六月天兵征腐恶”,“直下龙岩上杭”,描绘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歌颂着革命力量、胜利之本的工农;“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赞美巩固、强大的军民团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不吝笔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毛主席诗词,也是其心中,始终赞颂的英雄、永远的主角!

就这样,读毛泽东诗词,是在感知、领会伟人的坚毅、睿智、宏大,是去接受、感悟领袖伟岸、高远的精神引领。

走出自己,要为社会;热爱国家,要为中华;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毛主席诗词中传达出的精神要旨、伟人情怀,已经润物无声地成为我人生的自觉尊奉。作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在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愿意为服务好一方百姓贡献更多力量。而作为担负为国、为民更高使命、责任的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将更加自觉、自为,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领域出发,努力在本职、履职工作中,全身心献身社会、献身国家、献身人民!

张云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

最是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头越

遵义会议结束后,走上长征路的红军,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革命一度陷入困境,红军不得不折回,攻克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为纪念这次胜利,毛主席于1935年2月挥笔写下了下面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的上阙,主要以精炼的文字,写出1935年2月25日凄冷的早晨,红军准备抢占娄山关时,借着月光行军的情景:借助融汇作者个人感受、情绪的西风、长空、霜月的捕捉,雁叫、马蹄、喇叭混声一片的描写,展现、营造出一种沉郁、苍凉的急行军环境,正在备战的氛围。

诗的下阕转而抒发对长征以来首次胜利——娄山关大捷的喜悦心情与认识,以气势磅礴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起句,表达红军将士不怕艰难险阻,对革命前景充满坚定信念,从此迈向新征途的豪迈气概。

从开始行军时的苍凉、悲壮,略显压抑的气氛感受,再到表达夺关后高昂、激越的万丈豪情,整首诗的最后,进入到凝重悠远的宏大场景:“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时,我们似乎看到了娄山关战役胜利后毛主席的身影,他登上山顶,面向崇山峻岭,极目远眺血色残阳。面对前路漫漫,一方面困难重重,不由得心绪也如层峦叠嶂般绵延起伏;另一方面,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此时,一种雄视天下、傲视困难的豪迈,面对使命、勇敢担当的悲壮同时溢上心头:那血色残阳映染下的如海苍山,何尝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革命,去为着、求索着的大好江山,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也为之奋不顾身!

这是当时毛主席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后,写的第一首诗词。其中,表达了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始终保持的清醒;表达了革命领袖面对再大的困难,始终保持的从容不迫、俯瞰天下气魄、胸襟;表达了他对革命前途、命运始终保持的胜利信心与坚定意志。

这首诗成为我最喜欢的毛主席诗词之一。尤其是“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仅让我读出了毛主席超越、战胜一切困难、苦难的大无畏气魄、必胜信念,也是我在面对生活、工作中问题或遭遇不顺的时候,为找回勇气、找回信心,经常再读这几句诗。

我从事的是与最新科技前沿有关的网络信息、数据技术专业。所以需要最先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需要经常保持思维的创新取向,需要在实践中不怕探索新路。为此,要不惧困难,要保持人生不断学习、创新、求索状态。每当遇到倦怠、瓶颈、停滞的时候,我总会念起这几句诗。

而作为通信运营商中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需要努力提升与委员责任、使命相匹配的素质、素养,站位国家、民族立场,为国家在5G新基建、数据产权、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发展,做好建言资政工作;需要在跟随新科技进步,不断学习、掌握信息新知识、研究信息新技术基础上,深入我国信息通讯领域的行业一线,做好调研工作,真正了解、掌握行业发展问题,以提出有利于中国通讯运营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需要“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常为利民之举”,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行业背景,为中国社会朝向现代化强国发展,不断提升“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能力、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此时,我不仅会用这几句诗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境界,还需要不断读、反复读,以让自己的胸襟保持与更全局的观照、更高远的站位、更前瞻的视域相匹配的宽阔!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再读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让我们一起,以“国之大者”的稳健、坚实与宏大,去开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吴文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伟大的史诗 不朽的杰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重温毛主席的有关诗词,品味其描写的革命历史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尤其深刻,收获更不一般。

古语云:诗言志。将崇高的济世理想,基于言志的自然需要,同时化作诗词形式的文学表达,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壮丽情怀。这也为我们通过这些诗词,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特殊品格,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

某种意义上说,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及其思想立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足迹和理想追求的一种特殊写照和绝妙注脚:

从《沁园春·长沙》(1925年)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使命意识和“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初心展露,到《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中“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勇无畏及“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的团结自信,到《七律·长征》(1935年)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积极乐观与《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责任叩问,到《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昂扬快意和《沁园春·雪》(1936年)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憧憬,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不懈姿态及“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理智清醒,再到《七律·到韶山》(1959年)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奉献精神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壮志雄心……,可谓焕然沛然,鲜明生动。

不难看出,这些诗篇所表现的思想立意,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学表达。如果我们将毛泽东一生创作的所有诗词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通览,无疑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走向辉煌的不朽史诗。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构成了毛主席诗词的独特内涵和美学品性。其所展露的高远气象、磅礴气势、生动气韵、英雄气概、精神气节、恢弘气派,非一般的才学所可成就,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崇高理想、卓绝阅历、超凡智慧、伟大情怀的综合造化。

以此而论,正是中国共产党及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同时成就了作为杰出诗人和非凡词家的毛泽东。毛主席的诗词,特别是那些描写战斗历程并抒发革命理想的光辉篇章,因而堪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学名片和审美图腾。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的当口,进一步重温和感悟毛主席的有关诗词,作用格外独特,意义尤其巨大。

作为无党派人士和全国政协委员,如何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及信念,愈加坚定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如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履职、建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助力?如何发挥专业能力,团结界别群众,凝聚中国事业的强大共识?这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努力要去思考、实践的重点!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