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0-10-2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新时代,如何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重中之重,就是要找到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着力点和目标点。这个着力点和目标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建言资政的优势助推国家治理中的决策力,以渠道畅通的优势助推国家治理的执行力,以联系广泛的优势助推国家治理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政协建言资政的制度优势,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的决策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人民政协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政治精英,汇聚了社会贤达和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特点,通过各级政协的会议制度和履职方式,能够把国家与地方治理的各种真知灼见反映上来,能够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问题意见反映上来,从而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全面”总体布局中的各项决策做得更好,能够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从制度设计到推动落实上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目前要重点研究的是,当前在国家治理中最需要人民政协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的领域和问题有哪些?各级政协如何通过改进完善建言资政的工作制度,改进完善履职方式和履职成效,以及改进完善调动各级政协委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措施办法,来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力量,有力推动国家、地方和各部门各方面决策水平的提高。

充分发挥政协渠道畅通的制度优势,推动落实国家治理的执行效能。

政协的制度设计,就是由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以界别形式组成,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最大特色优势,十三届全国政协共有34个界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二十几个以上的界别,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涵盖到了,包括这些年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人士。

政协推动国家治理执行效能的工作表现在:通过界别推动国家治理在各领域各方面的落实工作。政协要加强对各界别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培训,通过开展富有界别特色的履职活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部署要求宣传贯彻下去,通过各界别在其所联系的各自界别群体中落地落实。通过界别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当国家治理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出现困难问题,或是引起某一群体某一地区的矛盾反弹时,人民政协通过制度化的工作设计和快速高效的反应机制,通过界别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积极反映正当合理诉求,化解过激或不合理的争端诉求,帮助党委政府做好相应部分界别和所联系群众的工作。

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制度优势,推动落实国家治理的团结效能。

人民政协制度最初设计的考虑,一方面是集中各党派团体、社会贤达的智慧力量来协商建国和资政建言,同时也是通过政协这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来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来做凝聚人心的工作。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政协要牢牢记住团结和民主这两大主题,高高举起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善于面对新的形势,应对新的矛盾,采用新的办法,解决好影响我们国家团结稳定、人心凝聚的问题。一是促进国家内部的团结,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做到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二是促进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当前,政协要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善于利用有利时机和网络新媒体,寻求发挥政协优势开展海内外团结工作的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广泛正能量,人民政协可以也应当闯出新天地、打开新局面。

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渠道方式,更好发挥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人民政协应该也能够在社会治理体系的“民主协商”这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社会基础。

当务之急,各级政协组织要在大胆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渠道方式上下功夫。要探索各界人士、基层群众列席旁听政协各种协商会议,并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发表意见、参与社会治理;要探索把政协专题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各个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努力把协商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果;要探索委员讲堂、委员宣讲团、社区委员工作站等服务基层群众的履职新形式,把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结合起来,把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共识与“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结合起来,把深入最基层群众开展民主协商与运用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反映意见、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更好体现人民政协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亮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厦门市政协研究室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