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

2020-07-0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两会归来谈落实。近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国务院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必须在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作用同时,加大货币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如何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听听委员怎么说。

肖钢委员:“科技+金融”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疫情发生以来,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纾困小微企业。“围绕小微企业目前遇到的经营困境,这些政策措施及时、全面、针对性强,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实现了多方联动、配套性好,支持力度大。”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措施的及时应对,目前企业复工复产形势趋好,人民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信心指数上升,工业增加值、居民消费、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已开始呈现反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金融政策也很给力。”肖钢指出,如年内三次降准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专项再贷款政策精准滴灌,引导利率下行、降低融资成本,信贷政策调整保证续贷和展期等,其中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肖钢也提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我国除了有数量庞大的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外,还有大量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存在,这些市场主体也在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他在几次调研中就发现,某些互联网银行近几年对这类市场主体的贷款累计超过了上千万户,80%的客户过去从来没有获得过贷款。

“这种客观现象的存在的确给我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带来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信贷供给能力与庞大小微市场主体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二是以个人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给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的操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肖钢如是说。

当下,如何才能破解这些难题?肖钢回答说,要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精准刻画客户特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扩大信贷覆盖面,积极发挥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打通小微企业信贷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滴灌到“毛细血管”。

“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应收账款融资。”肖钢举例说,如当前一些银行已联合建立了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底层资产不透明以及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质押的风险监控,成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2017年5月以来,人民银行、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启动了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对拖欠账款进行确权,也不愿意纳入银行征信范围。

针对这一问题,肖钢认为,可以建立应收账款融资核心企业名单库,监督核心企业开展确权,及时履行还款义务。同时打通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和银行数据同步对账,实现应收账款在多个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统一确认。还可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引入政府与保险机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分散银行风险,助力业务扩展。

对于银税互动的成功实践,肖钢也有自己的看法:“银税互动是缓解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助力复工复产的有效举措。但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纳税信用评级较好的企业,融资相对容易,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评级并不高,融资困难。”为此,他建议进一步丰富银税互动的数据信息广度和深度,支持银行多维度识别企业特征,适当降低纳税信用等级门槛,扩大企业范围。

除此之外,肖钢强调,“科技+金融”在纾困中小企业方面还有更多作为:如可以大力发展资产数字化,将金融科技与产业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将订货合同、物流单据、发票等原生信息数字化,把数据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资产,促进资产交换与流通;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金融服务模式和业态,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让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上有更多话语权、自主性和可获得性。

周延礼委员:因地制宜让利给更多中小企业

谈及两会精神以及后续落实,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进一步部署是对两会政策精神的进一步落实,是中央确定原则一以贯之的体现,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合理让利力度,这将对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

周延礼认为,中央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二是金融机构要为保就业保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保民生保就业实际还是要保住市场主体,因为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证居民就业,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才能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闭环,金融机构核心重点还是要服务好实体经济,保住市场主体。

而要实现上述两个要求,周延礼则认为,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学会用金融工具助力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所提高,服务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应善于用金融手段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此,周延礼表示,不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实事求是的务实之举。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此时不设定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表明中央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精准把握,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清晰认识。不设定具体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将“六保”“六稳”作为这一阶段重要的任务来落实,是非常准确的选择,这对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

周延礼提出,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到位。此前中央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保市场主体,下一步还需要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是稳住经济基本盘中关键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多措并举。同时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不能笼统地贯彻,要做到精准施策,防止政策到了地方会走样。

具体到金融机构让利政策方面,周延礼则表示,政策落实中更需要精准,要做到尽量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把两会确定的政策精神落实到位,这也是对政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他还建议,在企业获得融资担保中,政府可以扩大一些覆盖面,由政府出面帮助企业做担保,这样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意愿,打消金融机构疑虑;此外从金融机构服务角度来说,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借助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水平,更好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信用贷款的便利性,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力度。

张野委员:科学系统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稳’‘六保’不仅是我们应对目前复杂外部形势和严峻疫情状况的有力措施,还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常态化指导方针。因此,要用科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态度落实好‘六稳’‘六保’的各项举措。”谈到如何在当前形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认为,重点就是要落实好“六稳”“六保”。

关于如何落实好“六稳”“六保”,张野也给出了路线图:

首先是要摸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大不相同。如针对保市场主体,中小餐饮企业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客流下滑、房租高企等问题,高科技企业最大的问题则可能是巨大的社保负担,而令新兴物流行业头疼的是灵活就业形势下的劳动合同问题等。因此,正如我们在此次防疫战斗中得到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要迅速掌握实际情况,只有老老实实沉下心去,把企业真正的困难摸清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药”。

“六稳”“六保”涉及的方面很多,涉及财政、货币、税收、外贸等经济领域政策,也涉及就业、社保等社会领域政策,甚至还包括宣传、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张野认为,要下好这样一盘大棋,必须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协同作战,统一思想、各司其职。

除了统一思想,还要有创新思维。张野回忆,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委员时就指出,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为我们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指明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有痛点就有机遇,解决痛点就是发展的机会。在张野看来,疫情防控期间如视频会议和外卖快递行业的快速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在面对痛点时更需要寻找机遇,运用创新发展的思维,努力在危机中寻找新机遇。

毋庸置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外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此,张野表示,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的依赖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做的一件事,但总是成效不大。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利用目前的危机,下决心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坚决突破内需的瓶颈,实现内外驱动、双轮循环。

对此,张野建议,可在机制层面出台住房、医疗、养老的兜底政策,从根本上去除国民在消费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建立创新性的企业资金链保障机制,把外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内贸之中;要利用税收政策抑制高企的房价,尽可能避免马太效应带来的社会资金流动性衰弱。

千条万条,最关键的一条还是信心。张野一再强调,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讲好中国的发展潜力,讲好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做好方针和政策的解读,凝聚起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共克时艰,再创辉煌!

马珺委员:企业发展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基础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更是让很多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针对此次提出的让利政策,金融机构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形成金融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理念。在疫情冲击下,更大力度地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同时不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只有企业发展好了,才能保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马珺看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通过银行减少收费让利。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真正实现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则是个系统工程。

从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让利方面来看,马珺认为,随着政策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净息差实际上是在收窄的。如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2.10%,环比2019年就下降了10个基点。因此在商业银行净利润扩张的背后,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实现地规模扩张。从公开的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项贷款余额约为153万亿元,那么如果要实现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的目标,意味着存量贷款融资成本较去年年底要降低1%左右。而截至今年3月末,企业贷款利率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后三个季度里,企业融资成本还需要进一步下行0.7个百分点,才能够实现全年目标。

不过马珺也提出,在银行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我们既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要维持银行一定的盈利能力,那么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贷款收益率不断下降的情形下,引导银行负债成本进一步下行。“资产端贷款利率下行同时也要伴随着负债端存款利率的下降,这就要求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加速推进。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通过强化定价管理能力和利率风险管控能力,保持业务稳定增长。”马珺建议说。

而从实施货币政策工具让利来看,上半年已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今年1-5月通过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等措施,人民币贷款已新增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已明显降低。

要维持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银行收入端下降,那么成本端也必须下降。马珺认为,监管部门可通过降准、定向工具乃至降息来推动负债成本降低;同时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给银行提供更多低成本流动性支持,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搞大水漫灌,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避免信用风险快速上升,防范金融风险积聚。

关于通过减少银行收费让利,马珺则建议,可通过严格规范服务收费、免除贷款不必要的附加费用等方式,使更多小微企业摆脱高利率融资。同时注重清理规范融资相关收费项目,带动整体融资成本下降。禁止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人民银行则可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能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