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提案委员会工作动态

抗疫进行时 建言添助力——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提案摘编(二)

2020-03-0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巩固和拓展当前初步呈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更好地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本期继续刊登有关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的提案摘编。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已将这些提案以参阅件形式送承办单位参考,确保这些提案及时发挥作用。

精准施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

——民进中央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精准扶贫以来,乡村基层组织的群众动员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疫情面广、时长、势猛,若不能精准施策克服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因疫返贫、因疫致贫、因疫无法脱贫。

当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主要影响:一是影响就业扶贫收入。就业扶贫是最稳定、最主要的脱贫手段。各地正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恢复和稳定就业,但农民工集中的中小微企业复工率依然不高。二是影响扶贫产业发展。农畜品的销售链、消费链尚未完全恢复,部分产品积压。作为脱贫新兴动力源的特种养殖业遭遇全面禁食。乡村游、农家乐消费仍然冻结。乡镇小微企业普遍面临供应链、资金链断裂困境。三是影响扶贫项目推进。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在防控体系、防控资源乃至村民防控意识等方面都是薄弱环节,扶贫项目推进面临较高的疫情风险。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疫情防控能力。农村人口从“宅”转向“动”,带来大规模人口的聚集攒动和快速流动,超出农村的疫情防控能力和范围。要建立城乡统一和有机衔接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机制,加强农村疫情防控能力,压实属地责任,防止疫情输入。要着力解决农村防疫物资匮乏问题,为农民有保护地复工复产提供保障。要强化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特困人员的防护措施。

二是支持协助好农民复工务工。加强对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协调解决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护物资不足问题,落实稳岗和就业补贴。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恢复和强化驻村工作队力量,有序组织农民逐步恢复生产。加大就业引导帮助,主动对接、分批组织人员外出务工,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

三是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收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对因疫情遭受重大损失的农户给予贷款延期、无息或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帮扶,对疫情导致的特困行业和人群免除其部分债务,对特种养殖户开展国家补偿。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向受疫情影响大的领域和人员倾斜。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

助力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

——民进中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交通运输和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冲击极大。主要困难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复工开工被迫延期。由于各地政府对企业复工的限制,民营企业复工难以开展,期间还需承受着税收、利息、租金等经济负担和大量员工流失的压力。二是订单延期交付造成损失。制造业订单交付出现延迟,生产企业将面临扣款和失信,尤其是出口行业的订单可能面临更大损失。三是支出成本压力过大。推迟复工、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民营企业仍然面临巨额固定费用支出。据了解,85%左右的民营企业账上现金余额最多维持3个月。四是资金周转面临困境。一旦碰到企业偿债高峰期,民营企业资金链就极有可能断裂,会导致破产等一系列风险,影响后续经济走势。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和有针对性。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专项税收减免,进一步扩大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范围。发行适当数量和期限的特别国债,适当提高赤字率。二是货币政策需适当宽松。鼓励商业银行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下调贷款利率,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政策支持。疫情缓和后进一步降准降息,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货币金融环境。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续贷、贷款展期、减免罚息等措施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应急基金向企业进行政策性贷款,并短暂放松借贷资本监管要求。四是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通过临时性短期融资为困难民营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排查梳理民营企业债务,关注资金如期兑付工作。通过政策鼓励和适当补贴,鼓励各类载体(业主)减免对中小微企业房租。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协调资源,帮助民营企业宣传展示企业、提升品牌,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积极表彰和宣传在抗疫战中表现优异的民营企业家,增强企业家信心。

建立国家应急物资智慧调配平台

——九三学社中央

应急物资在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遇到危机时,应急物资能否调得动、调得准、运得出,统筹兼顾,平衡供应,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此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很快调用了一批医疗防护和生活物资运往武汉等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也反映出我国在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监督生产,应急物资基础数据信息的掌握,应急物资的供需平衡、调配运输、监管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

为此,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国家应急物资智慧调配平台”。具体如下:

一、摸清家底,应急调配应做到手中有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种类完备、储备充分、更新及时、覆盖全面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以储备仓库及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和产品门类为基本分类标准,建立标准化、数字化、动态更新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并要求各地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定期提交其产能、品种及数量等信息。

二、统筹整合,完善应急物资产能与布局。加强央地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联动与统筹,发挥平台督导生产功能,对仓库选址、企业密度、产能情况进行优化分析,指导各部门和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储存、采购计划,确保应急物资存量充足、定时轮换、质量可靠,避免产能过剩。

三、畅通渠道,优化应急物资供需平衡。首先确保突发需求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灾区可将所需物资品种、数量、需求单位等,实时上报至数据库。系统根据常态数据和就近原则,进行应急物资供需的智能匹配,并结合灾情波及区域面积、预警级别及灾害烈度等,实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四、智慧调配,实现高效调运与有力监管。精准对接电商平台与数字物流系统,力争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物资的精准供给。利用平台开展视频会商,支持指挥机关高效决策。通过大数据,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管。

运用政策性保险工具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九三学社中央

为了更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帮助工商企业稳岗位、为农业生产者减损失、有效应对外贸风险,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救助措施,部分政策性保险工具也可考虑纳入机制性支持政策框架中。为此,建议:

一是更好利用失业保险政策。201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有条件返还企业所缴失业保险费的措施“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日前人社部等5部门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发出通知,提出“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适当放宽标准”。应抓好上述政策的落实,并向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倾斜。同时应充分估计到,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迟、市场开拓受阻,生产经营短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考虑通过失业保险基金进一步对企业保就业提供一定的资助,支持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为保证社保机构的正常保障能力,中央和省级财政可视其支出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二是更好发挥农业保险作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提前研判疫情可能对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生猪生产恢复、家禽养殖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等工作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在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农业生产者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减轻损失、抗灾救灾的同时,鼓励支持保险机构本着最大限度补偿被保险人损失原则,加快开展农业损失理赔工作,以助力稳定农业生产。

三是努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总结推广一些地区鼓励外贸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好做法,以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应对出口风险。加强对海外市场相关风险评估,及时向外贸企业发布提示信息,以便外贸企业选投适合险种。降低外贸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和资信调查相关费用、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加快信保理赔进度,为外贸企业减少损失。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增强社会功能

近年来,我国社区商业发展较快,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繁荣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重视社区商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社会功能,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区治理的短板。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增强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雪灾等经常发生,特别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染性很强,但居民还需要到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如果社区商业发达,有完善的供应链,并做到线上线下融合,就可以将生活必需品直接送货到户。二是推行居家养老的需要。截止到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54亿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是多数老人的选择,这就需要高度发达的社区商业,包括具备不同形式的餐饮服务、不同形式的生活必需品销售服务、不同形式的家政服务等等。三是线上线下融合的需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方向是线上线下融合,实行网订店取网订店送,这样不仅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也能避免每天快递穿梭在社区之中,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包括由便利店等业态组成的社区商业发展起来,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社区商业利润率较低,只靠市场机制还难以快速发展起来,政府应积极支持,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法规形式明确社区商业的性质。建议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尽快明确社区商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并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指标,建立社区商业发展监管体系,制止和纠正不按规定建设配套社区商业设施的行为。

二是以政策形式支持社区商业的建设。重点应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并要规定在10%中商业设施面积所占的最低比例,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商业建设,并从土地、财税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三是以规划形式进行社区商业的设计。要做好社区商业规划,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议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进行设计,社区商业应是家庭各种功能区的延伸,相应由大型连锁企业设立便利店、菜店、家政服务点等必备业态,形成邻里商店、邻里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多个层级。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智慧社区商业。建议大型连锁企业应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智慧社区商业,并带动智慧家庭发展,这样就能将家庭各种生活服务需求大数据及时反映到社区商业,社区商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合理安排人工等多种形式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提案人房爱卿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运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关系百姓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总体供应平稳,为战“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充分凸显。然而,疫情发展持续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制约效应也开始显现:一是乡村旅游、农民务工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去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8600多亿元,今年肯定大幅回落;由于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务工收入受到影响,这部分收入在2019年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1%。二是流通环节不畅、危机预期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一些地方为防控疫情封村封路,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许多省市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加上去年“非洲猪瘟”留下的阴影,造成农民对畜牧养殖负面预期。三是物资、人员和社会保障服务准备不足,可能会影响到春耕。为此,建议:

强化疫情防控,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充分依托基层治理体系做好排查和防控,防止疫情向农业农村扩散,并有序动员农民工抓住留滞乡间的契机就近参加春耕生产。对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要做好监控,错时采收、分散人流、轮流用工。对疫情防控用工紧张地区,要充分发挥农机作用,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管服务,做好防疫和稳产的协同推进。

发挥“互联网+农平台”作用,统筹物流运输调配。依托各地既有“互联网+农平台”,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开和服务功能完善,优化关键农资、特殊时期的物流运输调配。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对春耕生产资料进行全力物流保障,维护好农业生产的循环系统。

强化畜牧业疫病防控和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和防疫防控。积极推动农业保险覆盖,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分散养殖业风险,形成良性预期。针对性解决饲料供应问题,并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帮助中小养殖户渡过难关。

立足疫情防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速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体系;全面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力争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污染、零排放”;科学构建农村公共卫生应急、预警、响应机制,提高乡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夯实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提案人温涛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西南大学副校长)

加大对企业破产保护救助

新冠肺炎使我国实体经济继美国贸易战后再遭重创。仅依靠减免、返还和延迟缴纳税费,减少员工薪资、延期贷款偿还等政策远远不够,必须对有潜力困境企业实现全方位的救助,提供充分的减免债务和保全资产的破产保护救助。

为此建议:

一、对困境企业加强金融机构提早介入协商,运用法庭内破产程序而非通常的诉讼程序实现清理减免债务。商业银行应启动应急预案,承担起对困境企业减免债务和不诉讼、不执行保全困境企业资产责任。目前人民银行等几部委的通知都没有提到贷款本金是否可以适度免除、列入坏账核销。对困境企业的金融债权应加强金融机构尽早介入、尽早协商,在企业尚未达到资不抵债停止支付债务时与困境企业协商债务清理方案。通常的追债诉讼程序没有法定减免债务规定,为此,应摒弃传统追债诉讼的做法,适用破产程序对金融负债的困境申请破产重整达到清理减免债务。可以考虑给银行增加坏账计提额度,允许银行适度减免一些中小企业因收入锐减而还不上的到期债务。

二、对困境企业加强提早申请破产保护,全面禁止相关追债诉讼,保全企业资产,稳定就业。困境企业一是应加强在尚未达到资不抵债停止支付债务时提早申请法定的破产保护,以实现全面禁止相关追债诉讼,保全企业财产。二是在启动法庭内破产保护之前应积极进行预重整,降低重整成本,提升重整质量。三是与大多数金融债权人达成庭外和解,然后提起和解协议确认。采取此债务清理方式而非法庭内的破产程序具有秘密性,不会对非金融债权人打下破产烙印产生负面影响。

三、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一旦大量的中小企业持续半年以上不能恢复经营,企业股东未必愿意增资,民间金融、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也会产生畏惧,出现资金全面紧张的局面。此时,需要升级金融救助方案,政府金融站台、信用背书。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甚至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救助或者振兴基金。

(提案人苏权科系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

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降低疫情影响

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影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物流企业等农企发起“保供稳价”倡议,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线上平台,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农产品供需难题。这种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模式,虽是紧急搭建的购销特殊通道,但实践证明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符合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的新模式,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也完全可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中国。建议对这一模式迅速总结并推广至全国。

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平台,主要实现五大功能:市场需求信息发布、生产供给信息发布、组织推动市场需求和生产及物流对接、组织发动爱心农产品驰援疫区。主要做法:

一是促进产销高效对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平台每天举办“采购商网络直通车”“网络会客室和”“网红直播间”等网络对接活动,活动上线就有过千采购商踊跃参与,高峰时段数量过万。供需双方线上商谈采购意向,减少直接接触,打造线上流通快车道,在促进生产、市场、物流三方有效对接,确保市民“菜篮子”及时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创农产品市场体系新模式。依托用户规模最大的B2B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亩田”,供需双方实现实时对接、精准匹配,平台持续开展直播带货、线上洽谈会等活动,四小时内即完成货品征集、物流保障、接收方对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既促销产品、保障供给,又借助互联网穿透力安定民心。

三是调动媒体资源,形成良好的抗疫保供氛围。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等有关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和资源整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也广泛报道平台,有效提升了平台影响力。

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部署,将农产品网上交易作为常态固定下来。经过抗疫期间的运行,证明农产品网上交易这种新的业态模式有力有效,在疫情结束后同样适合加以固化和推广,以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工程、保证扶贫攻坚成效等。建议在财政、金融资金安排中对农产品供给、促销作专项切块安排,重点对农产品采购、销售企业、农业电商、物流冷链、仓储企业奖补支持开辟绿色专项通道,切实保障农产品产得出、收得上、运得来、卖得出、吃得到。

二、创新农产品无接触配送模式。指导和推动“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化平台与需要省份对接,建立省区分平台,为全国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产品销售、稳定物价和安定民心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安排专项技改、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资金,对农产品交易数字化平台(网络新市场)发展进行重点扶持,更快更好更强地建设营运,使之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网络新地标”。

三、有效发挥市场作用。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化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手段,迅速凝聚了1100多家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在特殊时期实现“政府指到哪,市场走到哪”的“战时”作用。对这些有责任有担当、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建议在疫情结束后,给予财政奖补及金融支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痛点并予以帮助解决,培育一批能力实力强的又红又专企业。

(提案人温思美系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