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刘晓庄常委:我国前人战“疫”的启示

2020-02-2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大考中,中西医应努力发挥好各自优势,共同取得抗疫治病新成果

我国在很早以前的《国语》《春秋》《左传》等以及各个历史朝代的正史中,就有关于疫病的文献记载。繁体“醫”字右上角的“殳”,即与“役、疫”相关,“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意指“民皆疾、病流行”的疫情传播,就像徭役延门阖户强行摊派,“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如东汉末期张仲景200余人的家族,不到十年间,“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几千年来,残酷的疫情激起了国人的一次次奋力抗争,历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层层递进,从概念、诊断、治疗、预防等不同侧面进行了探求。在当前全民战“疫”如火如荼的时刻,重温前人对于疫病的论述,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正气是抗疫的强劲力量。《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个人们至为关切的问题,疫病流行,“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答案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概称“正气”,与之相对的是致病的“邪气、毒气”等。一般而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高正气,增强机体防御功能,避免邪毒的侵袭,这是预防疫病的根本办法,也是医生治疗“未病”的至高目标。

如何增强正气的抗疫能力?《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整心态、锻炼身体,严密消毒防护避免感染,通过维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防疫、自稳、监视三大功能,即可以阻断疫病传播,防止疫情蔓延。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在自然整体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独善其身。瘟疫的发生发展,往往与气候的反常变化、季节的寒温交错密切相连。人类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人和其他生命、生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恣意残害其他物种,否则会惹祸上身,因为一些野生动物是构成疫病传播的重要宿主,如李时珍专门谈到,食麟鲤(穿山甲)会致“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

“暴殄天物,害虐烝民”。这一古训在2003年非典和最近暴发的新冠肺炎两次疫情中得到印证。正如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所言:“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对于野生动物的饕餮鲸吞,纵让病毒肆虐,会使我们这片赖以生存的丰饶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辨证施治不能刻舟求剑。祖国医药宝库中不乏“青蒿止虐”那种具有靶向性的特效药品,但中医学千百年来能够取得临床疗效,主要是通过审症求因,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种症型,分别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施治不可刻舟求剑,治疗疫病更不能希冀用“板蓝根”“双黄连”等一药一方包打天下。道理很简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每个人的发病都有其特定的体质、年龄、性别、时令和地域环境等个体差异。

构筑尊重合作的“仁心”境界。医者仁心,大医精诚,这是我国历来传承弘扬的医德精神。“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1400年前孙思邈的宣示,演绎出当今三代医护人员参与战“疫”的英雄事迹,奏响了新时代的“仁心”赞歌。大疫来临,我们都得向诚心救人的“大医”报以尊重和礼敬,患者也要以“仁心”报“仁心”,积极配合治疗。

自西医进入我国之后,一批中医有识之士主张衷中参西、中西汇通,穷究医理、大胆实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让“中华医学大放光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大考中,中西医应努力发挥好各自优势,共同取得抗疫治病新成果。

《史记·历书》:“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春天已经到来,阳气日益旺盛。让我们从前人战“疫”的启示中点燃内心那盏明灯,齐心协力,一起唱响“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