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以实干笃定前行——2020年,广东省政协聚焦这些工作

2020-01-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圆满收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1月12日至15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隆重召开,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政协委员、特邀的列席代表纷纷为推动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建务实之言、献有用之策。

民革广东省委会: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开启“万物生长”数造时代

当前,广东智慧农业在大数据应用、物联网覆盖、信息监测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下一阶段,应加快推进AI(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开启“万物生长”的数造时代。

为此,建议:制定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建立技术标准和理论体系;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智慧农业产业集群,优化高素质农民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产业引资、引智力度,发挥资金杠杆和科技支撑;完善智慧农业发展保障,激活产业自身的发展动力。

民盟广东省委会: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是深圳的最大优势,也是广东省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最佳着力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深圳的创新短板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缺少支撑力强的重大科研平台和顶尖人才、高端研发团队不足。

为此建议:按照《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精神,以深圳为“主阵地”积极申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深港创新合作区建设;全力支持深圳创建国家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服务和保障,帮助重点创新型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民建广东省委会:积极培育和扶持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助力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出现了一批拥有自主产权、掌握或初步掌握核心技术的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或隐性冠军,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政策精准度和获得感不强、政策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单个企业研发力量有限、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不明显、创新成果产业化难度大等。

为此,建议:聚焦“卡脖子”技术制定产业政策;对重点产业和企业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培育发展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串珠成链、协同攻关;开放重大科学仪器设施,打造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和人才不足问题;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民进广东省委会:建立和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在三年脱贫攻坚即将胜利收官之际,民进广东省委会就脱贫攻坚的情况与效果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村基本上依然是小农经济,没有产业支撑,农村人口外流,对政府支持的依赖性很大。

为此建议:积极引导现代产业进乡村,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向农村,促进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建立提高帮扶对象劳动技能的制度安排;有效管理扶贫项目资产,将投资到村的扶贫项目资产明确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确定一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政策支持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伍不散。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进一步优化广东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省的税收营商环境与一些兄弟省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如税收政策的解读、执行不完善,办税次数过多,纳税环节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税收程序较为复杂等。

为此建议:提高税收政策和征管程序的确定性、稳定性和透明性;抢抓大湾区机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程度;注重效率,进一步提高税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涉税争议解决机制。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发挥海归人才优势,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广东是较早引进海归人才,也是海归聚集较多的省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海归服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四不”:归口不明,政策琐碎;底数不清,数据分散;服务不精,体系滞后;成效不优,激励欠缺。

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前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双区”建设更迫切需要高层次海归与本地人才互补。为进一步优化海归的引导和服务,建议把握好“四个度”:要有高度,统一管理;要有精度,做优平台;要有温度,靠前服务;要有深度,人尽其才。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深化“双核”联动,全面激发双区驱动效应

广州、深圳是大湾区发展的两个核心引擎,有力地带动了珠江两岸的融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双核”联动、全面激发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对进一步提升广深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携手港澳建设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此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共商共建高效战略合作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高质量发展,联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基础支撑,合作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台盟广东省委会: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发展模式

目前,国家宏观政策对“医养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广东省对于互联网新形势下医养结合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部署;平台体系不完善,基础资源链接困难;“医养结合”需求定位不清晰;政府与市场未紧密结合;专用资金补贴不足。

为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出省、市级统一的建设规划;完善信息平台体系,自顶向下实现“医”与“养”的数字化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精准对接;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能由市场完成的工作应当交由市场来做,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搭建养老服务数据平台,制订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使养老服务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汇集社会资源,加大专项扶持力度。

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大湾区内九市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以下问题:民营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体制有待完善;配套设施和体制有待改进。

为此建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出台有利于三地人、货和资金往来的政策举措,促进就学、就业、生活深度融合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优化大湾区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商会、社团、智库等民间组织建立专业服务联盟;巩固营商环境优势,促进三地政策有效衔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领军和跨国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省政协委员吴华江:增强香港青少年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持续半年的修例风波,反映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存在法制保障的短板,尤其是青少年对维护国家安全、国民身份认同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加强对香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香港青少年的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港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建立国家认同,坚决防范外力干预,确保香港长治久安。

为此建议: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把对香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帮助他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扩大“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加强内地青年团体与香港民间青年团体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探索与承传”国民教育交流计划。

广东省政协委员黄灿文:

“坚持一国之本活用两制之利”,把横琴自贸区全面纳入琴港澳一体化发展

横琴新区自设立以来,始终肩负着服务“一国两制”及澳门特区产业适度多元化的使命,对促进澳门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坚持“一国”之本的基础上,大胆活用“两制”之利,以横琴之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建设,借助港珠澳大桥开通,促进横琴与港澳之间、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流通。

为此建议:着力把横琴新区建设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全球著名中医药、健康管理和高端诊疗基地;建立文化高度融合机制,建设宜居环境,培育和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加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琴港澳一体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大交通枢纽;深化旅游资源整合,通力打造粤港澳高质量特色旅游精品。

广东省政协委员沈康:

以文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文化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规划理念存在偏差;城市规划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法规不健全;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缺乏融合和体现文化要素的精细化设计;城市文化资源碎片化,文化品牌打造不力。

为此建议:树立正确的城市文化观,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自觉;完善规划体制机制,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引领;加强精细化设计,推动优秀文化基因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落地生根;统筹文化资源集聚,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

广东省政协委员葛春凤:

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港口群系统协同效应带来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优势。加强湾区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目前,大湾区港口群发展存在以下问题:港口协同缺乏顶层设计,港口信息缺乏协同共享,高端航运服务能力亟待协同提升。

为此建议:统筹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促进三大枢纽港深度合作;建立智慧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协同共享;打造粤港澳航运服务创新区,协同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

广东省政协委员郝传鑫: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广东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了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激励科技创新主体的政策覆盖面过大而没有聚集,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激励政策应该聚焦于高质量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总之,广东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具有全球格局和世界眼光,根据广东省实际,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促进广东省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

探索“积极老龄化”政策,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前列”

党中央十分重视老龄工作,但由于进入老龄化时期不长,我国主要是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待老龄化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的指示尚存在一定距离。

老年人福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我国正处于“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认为最重”的特殊时期,广东作为“两个重要窗口”,具有探索老龄政策改革、为全国积累经验的天然便利,有能力有责任为我国应对老龄化作出广东贡献。

为此建议,广东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构建“积极老龄化”政策体系,包括构建大湾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互助养老政策,率先构建老年人就业、创业地方性法规,鼓励老年人通过社会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等方式参与社会,出台老年教育促进政策等。

海外华侨华人代表谷剑云:

发挥海外华媒优势,积极推介“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近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发展迅速。海外华媒既是华人社区联系当地政府的桥梁,也是祖国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更是推动中国国家形象“走出去”的桥梁。海外华媒在中国对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省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应充分发挥华侨华人“投资、投智、投情、投人、投教与投宣广东”的作用,有效而长期地营造社会舆论、和谐共荣发展格局,建立统一的海外舆论导向传播。

为此建议:在广东设立“全球传播融媒体中心”,解决广东在全球传播领域的“空白”;建立研究海外华侨华人及华媒、华社、华校的联合研究型实战化“媒体智库”,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海外智能;在海外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联络机构,为广东省各级政府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服务;充分带动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健全青少年交流机制;聘请海外华媒高管为当地宣传大使,做好广东形象代言人,讲好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

台商代表翟所领:

把握历史机遇,积极转型升级,促进台商在广东永续发展

30年前,台商来到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催化剂。30年后的今天,台商希望能够把握新的机遇,竭尽所能,为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积极贡献力量。

为促进台商更好参与、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议:将大湾区内对港澳同胞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胞;在省内相关地区设立专门的台商综合园区,将众多台商集中一地,推动台商上下游产业链连通性、互补性发展,促进台商形成合力;扶持台商在粤发展精致化农渔业,帮助台商台企建立高效研发体系和高标准市场运作体系,带动大湾区内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台商积极参与大健康产业,通过政策性鼓励,吸引台湾养老行业精英专业人士来大湾区经营发展。

台商除了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促进两岸交流融合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广大台商也期望与广东省人民一起,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努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