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收官”之后——全国政协“巩固脱贫成果 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专题调研纪实(甘肃篇)

2019-07-0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题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

全国政协高度关注扶贫工作,汪洋主席亲自谋划协商议题,多次就如何做好脱贫攻坚相关议题的协商议政活动作出明确指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是全国政协今年十大重点协商议题之一,全国政协将在8月份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这个议题组织委员协商议政。为筹备好这次会议,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选取了甘肃、云南作为专题调研的地点,分成两路,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同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一起共谋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的良策,助力提高脱贫的质量。

“你别说,听他说”

深度贫困是甘肃省临夏州最大的州情,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州三区”之一,下辖7县1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甘肃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2013年,全州贫困发生率32.5%,截止到2018年底,全州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38万人,贫困发生率8.97%。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探寻临夏如何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都有实践意义。

6月21日,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崔家村。

村民马明祥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儿里,突然来了不少人。引得乡亲们有的抱娃,有的踮脚,站在高高的垄上,远远打量着,相互询问,“谁来了?”

东乡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地方,也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方。如果说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那么临夏脱贫就要看东乡。这不,全国政协“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专题调研组直接来到了东乡。

车一停稳,调研组内部稍加商量,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率一队,往村东头走;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带另一队,朝另一边走去。至于到底去谁家看看,调研组早有主意:随机,走到哪家算哪家。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我们在坚持‘四个不摘’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后的成果巩固基本还是……”在宽敞的客厅里,杨传堂拉着马明祥的手在沙发上坐定,旁边县里的有关领导同志及时作着脱贫攻坚整体情况的介绍。

没说两句,杨传堂突然冲该领导同志摆摆手,“不听你的,你别说,听他说。”随即转过头来,问马明祥,“什么时候脱的贫?”“现在是怎么巩固不返贫的?”“家里都有什么收入来源?”……

“我家是2015年脱贫的,没有返贫主要靠打工收入。”在调研组不断追问下,马明祥仔细介绍了家里的“进项”,“我是泥瓦匠,平时主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但有季节性,9月到次年3月就没有什么活儿了。平时家里养了十几头羊,手里还有5万块钱的小额信贷,有空在乡里收点羊皮子转到市场上去卖。”

听到这里,大家又接着问,“这介绍的都是您自己,孩子呢?”

马明祥说,儿子也是外出打工,打打零工。

旁边的东乡县委书记一听,突然着了急,“怎么还打零工呢?你们没有接到乡里参加技术培训的通知吗?”

原来在临夏,因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受限,劳务输出是当地脱贫的重要渠道。为了推动劳务输转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也为了增加劳动力持续脱贫的能力,这两年来,临夏每年每个县都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开展技能型、精准化的就业创业以及劳务技能培训。

马明祥显然也知道相关的培训政策,他点头回答,接到了,说等娃这次回来就去参加培训。

“那就好,记得先把名字报上。”女县委书记头发有些许发白,似乎还是不放心,她进一步劝解说,“咱有技术出去打工才有保障,你看咱们的技能培训,有开挖掘机的、有拉面师傅、还有家装贴瓷砖的技术,市场上都很受欢迎。一家一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参加技术培训,全家人的生活就有持续的保障。”

这次,杨传堂没有打断县委书记的话,相反他还向马明祥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年轻的时候最开始也是开拖拉机的,联合收割机,那也是技术活儿啊。现在政策好了,老百姓可以靠劳动脱贫致富,但关键在以后,咱要能巩固脱贫成果,就要提高劳动效率、提高技术含量,所以一定要听你们书记的,让孩子去学点技术,再莫去打零工了。”

马明祥笑了,他使劲点点头,相信一家人的好日子就在后头。

从6月20日到24日,调研组足迹走遍临夏州1市7县。有时是在这样的老乡家里,有时是在扶贫车间里,有时是在蔬菜大棚里,有时又在田间和地头。

无论哪个场景,调研组始终坚持同一个问题导向,如何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

“尽管各地的脱贫攻坚战仍在最后的冲刺奋战阶段,但政协要做些有一定前瞻性的冷思考。我们不是泛泛地看脱贫过程,而要进一步聚焦到巩固成果和防止返贫上,探索‘后2020时代’稳定脱贫的问题。”罗志军早在组团会上就把调研初衷阐释清楚。

因此,记者看到,在与甘肃省有关方面举行的首场交流互动中,时间还未过半,调研组就有些“坐不住”了,尽管近年来甘肃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调研组此次显然不是冲着脱贫过程来的。“因为已经有了材料,希望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不要再介绍脱贫的过程和经验,主要谈一下未来怎么巩固脱贫成果,有什么困难和建议。”杨传堂副主席笑着“提醒”道。

主持会议的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快速翻看了手中的材料,他与身旁的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低声耳语之后,果断“结束”了情况汇报环节,“现场情况汇报就此结束,咱们省里各部门按照调研组刚才提的问题,重新梳理相关材料再提交上来,下面我们直接进行现场互动,委员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

事实上,在此次调研中,甘肃省有关方面对调研组工作非常支持,他们不仅及时调整了汇报材料,还根据聚焦主题,进一步调整了调研路线,对调研组提出的随机挑选调研地,随机入户访谈等想法,悉数认同与配合。或许作为脱贫攻坚压力颇大的甘肃,其实更明白能不能巩固脱贫成果,能不能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这才是验证“收官之战”有没有打好的关键。

“这叶子摘下来就能直接吃?”

为了着力夯实稳定增收脱贫的基础,临夏州制定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设计发展到户产业,对外出务工贫困户进行促进培训就业。同时采取引进企业办、创业能人办、村集体领办等方式,建成扶贫车间134个,吸纳就业7152人。

无论脱贫,还是稳定脱贫,因为关乎“造血”功能,扶贫产业始终被各地作为“牛鼻子”来抓。

6月22日上午,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高原夏菜基地,大片的西兰花、娃娃菜、西芹等绿色蔬菜郁郁葱葱,恰是可以陆续采摘上市的季节。

调研组一行徒步来到一片芹菜地边站定,正听着介绍,有人从地里直接掐了两根嫩嫩的芹菜苗递到委员们手上,“来来来,尝尝咱们的菜味道怎么样?”

委员们愣住了,看着手里新鲜欲滴的芹菜苗似乎有些犹豫,“就这么直接吃?”“对,直接吃。”随行的企业负责人,把芹菜叶直接塞进口中,细细地咀嚼起来。

“没有打农药啊?”罗志军开玩笑般一边确认,一边把手里的芹菜送入口中。委员们怎么会不知道,甘肃的高原夏菜非常出名,因为地处高原,虫害较少,种植的蔬菜几乎都是绿色有机食品。

水利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蔡其华委员尝过芹菜苗,一边点头,一边问,“咱们的夏菜在淘宝能买到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说,“昨天刚在淘宝上下单了甘肃百合,看来今天我还要再买点咱们的高原夏菜。”

一片笑声中,罗志军说,脱贫攻坚首先是脱贫,然后是巩固,巩固靠什么?就要靠产业,在甘肃或者在咱们临夏,农业产业仍是首选优势产业,只要企业能扎根地方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在企业发展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大获“丰收”。

事实上,今年以来,临夏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业保险”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建设了以先锋、桥寺、北塬、新集、尹集、刁祁等乡镇为中心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既有力地推动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肖新月委员,也是甘肃特色农产品的“关注者”,在她看来,包括高原夏菜在内,甘肃百合、苦水玫瑰、定西马铃薯等都很出名,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标准,通过提升标准增加品牌产品的效益和提高生产力。

通过产业,把贫困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这是临夏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只要群众有一个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和门路,不但当前脱贫有了保障,往后的持续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在和政县的啤特果产业基地,企业拿出高于市场保护价3毛钱的价格,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啤特果,4年间收购鲜果35278吨,惠及果农7308户。

在城关镇吉美包袋扶贫车间,从厦门把制造环节搬到临夏的企业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告诉调研组,她准备在临夏买地建厂,把吉美在南方的经验拿过来,眼前扶贫车间里的技术工人,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老板。

而从临夏县走出去的就业创业人员,据介绍,迄今共鼓励支持了6900户发展兰州拉面馆。“政府首先提供70%的贷款去开面馆,等拿到营业执照,再把剩下的30%贷款一并给创业者。”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给大家算了笔“账”,他说,我们兰州拉面的品牌深入人心,只要能帮助当地群众把面馆开起来,随着经营发展,基本一家几口人就都出去,不愁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也是不成问题。

应邀参加座谈会的甘肃省农科院院长马忠明是原本就“根植”于甘肃本地的全国政协委员,既然说到产业发展,他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无论在当前脱贫攻坚阶段还是在巩固脱贫成果阶段,都要切实发挥出民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困难,要完善扶贫贷款的长效机制,保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下去。”马忠明坦言,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农民的利益链接进去,三方结成共同体,使得农民在企业发展中获得稳定利益。

“2020之后还有2050”

受自然基础条件、产业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临夏州部分贫困群众脱贫退出的质量和水平确实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长效巩固的基础还不牢固,遇到变故返贫的风险依然较大。脱贫摘帽与巩固脱贫成果两方面的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为此委员们在调研过程中没少“支招”。

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的临近,脱贫攻坚的冲刺与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的平稳过渡,是一种必然考虑。

“收官”之后,虽是一个重大命题,但并非无解。

“我们的扶贫政策虽然暂时是到2020年,但随之而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却是到2050年。”调研组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后脱贫时代农村发展的指南针,是大战略和大方向,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机遇、政策保障和信心之源。

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起来,增加政策的延续性,避免碎片化,这是调研中委员们与地方的共识。进一步具体起来,委员们角度不同,但都提出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思路。

“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决定因素还是人,现在扶贫的外界帮扶因素较多,贫困户包括脱贫户的能力和积极性还不够,因此要在管理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上下功夫。”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柴强委员反映,现在的培训对象理论多实践少,建议培训对象要直接针对农民本身,增加实践课程。“此外,基层组织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就把想干事能干事的能人团结在一起。”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教授马全林提出的看似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老问题”,但在甘肃这样资源环境受限的区域,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生态问题一方面限制了甘肃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巩固脱贫成果产生的压力也很大,建议通过生态保护体系增加公益性岗位,保障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马全林建议,探索一种新的生态补偿的机制,现在的补偿额标准低,对象是在点上,不是在面上,一方面要保护保护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甘肃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均有50万外出务工人员,在贫困户中占60%以上,因此务工收入是重要的脱贫渠道。

“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非常重要。”从人力资源层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颇有发言权,他认为,农民现在的生产基本都是自然生产,没有技术含量。可以说,在现代农业中,一定程度上从种子培育到销售经营环节都是新的知识,要加大农业技术队伍深入农村一线,在农业产业生产上进行系统培训。“对于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从农民到产业工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需要2到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自主稳定就业,只有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产业培训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人的问题。”

河北省邢台市委副书记宋华英委员考虑的教育扶贫问题也是人的问题,毕竟只有自己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拥有改变贫困的境地和命运的能力。她建议,按照河北的经验,如果高中阶段没有补录政策的话,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国家应该将义务教育扩展到高中阶段,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教育布局的集中,为人口集中打下基础,应该把不适合居住的地方的人口转移下来,通过新增学校,把贫困户全家稳定下来,使得人口集中和教育集中相辅相成。

另个层面,甘肃省也对少量的返贫情况进行了分析,常务副省长宋亮认为巩固脱贫成果最重要的是保障体系的完整性。“通过我们对返贫人口的监测,为什么会返贫?首先是房子,然后是教育,不能因贫辍学,医疗上是看得起病,避免医疗返贫;还有就是最现实的收入问题,解决生产的有效组织问题,改变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解决商品化生产的问题,最后就是共同解决市场风险问题。只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得到稳定解决,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就能实现。”

扶贫攻坚在甘肃是一号任务,针对这项头等大事,尚勋武特别提出,要研究问题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去推动。从巩固和防范角度,首先要补上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交通对扶贫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使得物流到达,技术到达,知识到达,还有精神层面,交通改善,人民群众就能走出去,也能激发出脱贫的内生动力。“除了交通,通讯的短板也要解除,陇南电商发展得很好,但是网络不是很好,山大沟深按平原地区设计基站肯定不行,要加大基站力度,把农村物流网络打造好。”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无论任何时候,消除贫困都是相对而非绝对。但我们先想一步,先走一步,有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的长效机制,定会泽被更多群众。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