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中国制造怎么“走出去”?

2019-06-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创新、把握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内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让国内自主品牌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6月17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分组讨论中,这成为第五组委员热议的话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

虽然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在房爱卿委员看来,“多数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

与房爱卿常委的看法相似,邹磊常委也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虽然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实力,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仍存,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制造业产能处于总体过剩状态,“出现过剩的产能不完全是低效产能,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能也因市场下行而沦为过剩产能。”

“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邹磊在发言中疾呼,“加快推动装备‘走出去’,拓宽国际市场,是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邹磊也表示,装备“走出去”是技术、服务、标准“走出去”的载体,对于提高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虽然当前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在邹磊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等方面具备雄厚实力,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顶尖行列,已经具备了大步“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那么,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应该如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

邹磊表示,要引导、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涉及的项目许可、事前备案等程序予以精简,提高办事效率。

“需要加快制度型开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房爱卿认为,制度型开放是顺应中国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制度型开放可以促进国内的经济改革,开放和改革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李谠常委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相符,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他建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丰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内涵,更加高效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不仅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也有助于抵御美国的技术封锁,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企业是参与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主体,要坚持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层面的统筹,形成央企带头、民企跟进的立体化合作态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