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关建设

大会进程的忠实反映者——记服务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工作典型朱方硕

2019-05-0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凌晨3点的北京,朱方硕在11天里见证了7次。当他将编好的快报初稿塞进领导办公室的门缝,从灯火通明的办公楼走进浓浓夜色时,都来不及享受这一天中最平和静谧的时刻。留给他睡眠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天一亮,改好的稿子就会退回来,他要按要求补充材料、修改完善、报批排印、封装报送。

大会期间,朱方硕在简报组主要从事快报编报工作。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简报组共编报快报21期、快报增刊13期,朱方硕承担了其中4期快报责编和3期快报增刊编报任务,还根据领导安排协助编辑5期快报。

快工出细活

快报要快,但标准一点也不能降低。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快报进一步提高了标准,每期快报由3500字压缩至2000字以内,快报增刊由1500字压缩至1000字以内,这就要求调整结构,改变以往摘编方式。朱方硕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使快报的内容更精炼、观点更突出、更具可读性?

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历来是大会的重头戏,朱方硕担任该议题的3期快报责编。他详尽搜集委员精彩发言,仅用5号字编排的各小组精彩发言汇总稿就有70余页,约12万字。有时在简报中发现一个亮点,他还会在小组原始发言记录中对照前后文深入挖掘。比如,他在简报中看到李稻葵委员谈了关于解决金融机构呆坏账的问题,但限于篇幅,只是一笔带过。他顺藤摸瓜,在小组记录中找到李稻葵委员提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有毒’的资产会继续寻求新贷款以填补窟窿,像癌细胞一样自我蔓延”。他将这个贴切的比喻放到快报中,使问题的严重性跃然纸上。

朱方硕还通过加大归纳综合力度,将涉及方方面面的海量发言进行浓缩提炼,充分反映委员们围绕重点领域的深入思考。例如,很多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聚焦三农问题,谈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建议。他在编辑过程中,发现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但各方反映上来的涉及土地问题的材料相对较少。于是,在简报组副组长指导下,他有针对性地梳理了刘世锦、李成贵等三农问题专家的发言,归纳出加快城乡土地要素双向流动、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稳妥解决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等意见建议,使这部分内容既重点突出又充分反映了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奋战到天明

和简报组其他同志一样,朱方硕白天赴小组听会,每晚要参加由组长召集的碰头会研究确定提纲,然后联系自己负责的驻地搜集原始素材,分类整理连夜编辑,次日报批印发,可以说是白加黑、连轴干。同时,朱方硕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做好委员移动履职平台“社情民意”和“建言资政”两大板块的来稿处理工作。他累计处理来稿64篇,筛除已提交提案或在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平台上重复报送的信息,对高质量来稿提出一阅意见,其中多篇已转送相关部门参考。

其实,他原本不需要这么忙。考虑到担任责编的同志往往需要通宵达旦,在大会前制定快报出刊计划时已经将每位同志的责编任务尽量分开,做到有张有弛、松紧适度。但随着会议进程的密集展开,简报组承担了许多临时任务,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朱方硕主动协助多名同志担任责编任务,好多天都是连着熬夜编稿。

高强度连续作战,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大会期间,朱方硕无法像往常一样接送怀有身孕的妻子上下班,妻子只能自己步行去单位。大会开幕后没几天,妻子突然发烧入院,朱方硕匆匆赶去医院探视一下又赶回机关参加晚上的快报组碰头会。好在妻子理解,说肚子里的小宝宝也支持爸爸安心工作,给了朱方硕无穷的动力。

大会将结束的一天深夜,当朱方硕走出办公楼来到空荡荡的太平桥大街时,回望身后,南楼7层还亮着璀璨的灯光,各驻地办事组的简报初稿和小组记录还在通过专网源源不断传送过来。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坚守。正是由于简报组全体同志顽强拼搏、忘我奉献,简报、快报、综合文稿、信访等各项任务才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