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报道
“老祖宗的智慧值得赞叹”

2019-04-1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闸口、堤坝,这些作为控制水流、引导船只的水利工程,在大运河蜿蜒几千里的河道上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4月9日至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组在山东省调研时,考察了戴村坝、荆门闸等运河遗址,在对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转做了详细了解后,委员专家们纷纷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值得赞叹!”

一个堤坝三个高度,是山东省聊城市东平县境内戴村坝的最大特点。其上游河流为大汶河,下游是大清河,曾是大运河上著名的“引汶济运”枢纽工程。主体坝分为玲珑坝、乱石坝和滚水坝三段,位于中间的乱石坝初建时高51.5米,是三段坝中最高的部分;北侧玲珑坝其次,高为51.3米;最低的是南侧滚水坝,高51.2米。在枯水期,三段石坝合力阻水,防止有限的汶水流向下游;而当夏秋洪水泛滥时,从最低的滚水坝开始向西漫水,水量达到峰值时,三段坝又一齐泄洪,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保护的作用。

这三段长短不一、高低不齐的石坝相差尺寸非常精确,引起了刘奇葆的兴趣。“这是根据什么测算出来的?”他问道。当地专家介绍说,这是根据下游与大运河南旺枢纽相连的小汶河的蓄水量,经过精确计算得出的科学结论。小汶河水量充足时,大坝刚好向西侧大清河漫水;小汶河水量不足时,大坝也刚好能够将水拦住。“这个计算起来难度很大。”刘奇葆表示,这说明当时我国的水利工程比较发达。

自称通晓水文的清康熙皇帝感叹:“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国初年,荷兰水利专家方维也十分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彼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作为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荆门闸,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分上下两闸,至今仍保留着闸口的石桩。据介绍,当年这个石桩上是栓有吊闸门的绳索,需要开闸时就从两边拉动绳索。如今,石桩上因绳索摩擦而形成的道道沟壑依然清晰且深刻。

“河两岸应该是还有盘绳索的石磨。”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推测,绳索一头拴着闸门,盘在石桩上,另一头则拴在石磨上,需要拉动绳索开闸时,转动石磨即可。这样一来,既起到固定的作用,也能和辘轳一样利用轴轮原理达到起重的目的。不仅是荆门闸,在大运河的很多闸口都有类似的设计,这对于没有起重机械的古代劳动人民,称得上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程。

闸口和大坝的工程主体所体现的老祖宗智慧虽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这个地方细小到不易察觉,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连接每一块石头的铁扣。

“石头和石头之间如何连接固定?”这是委员专家们关心的问题,那么这些铁扣就给出了答案。铁扣的形似沙漏,两端宽中间窄,就像是把两个相同的等腰梯形按较短的底边拼在一起的样子。石头和石头之间,有类似榫卯结构相互搭在一起,再以铁扣加固,使得以石头为主体的堤坝固若金汤。

大运河呈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可谓不胜枚举,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水利工程遗产,更代表了一种勤于劳作、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人文精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遗产背后的精神力量,由古及今,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