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止痛 快跑 重生——民主党派中央聚焦乡村教育发展

2019-04-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低水平、不经济、无希望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价值、文化性格和表现形式。乡村振兴图景中的乡村教育,既是田园的又是现代的,不是城市教育的简单复制。乡村教育需要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才能在未来更高水平的城乡教育格局中站稳脚跟。

乡村教育既是乡村社会事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事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重要资源、重要抓手。推动乡村教育更优质、更充分、更高水平发展,将直接增进乡村人民群众的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同时,发展了的乡村教育事业,也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更好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虽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但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乡村。如何振兴乡村教育,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两会,多个民主党派递交党派提案和大会发言,为乡村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理性定位+均衡发展

乡村教育是乡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乡村教育振兴。然而,乡村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尤为严重的就是农村学校的“空壳化”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发展失衡,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中小学生纷纷涌向城镇,农村就读学生锐减,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源日益紧张,“空壳学校”或“麻雀学校”数量猛增。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全省1人学校有219所,5人以下学校1800所左右,10人以下学校3700余所,百人以下学校7892所。数据显示,相对于2001年,2016年陕西全省小学数量减幅为69.7%,内蒙古全区小学数量减幅为78%。

乡村教育的瓶颈也尚未解决。一方面,一些地方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缺乏、课程设置不当、信息资源闭塞等“老问题”仍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观念、方法落后。另一方面,也出现不少新情况,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不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即便是获得了参与培训、提升自我的机会,也只是“签个到,拿个课时证”。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城”区域,尽管各地出台配套的教育政策和实施方案,但实际中,校园设施建设、教师招录和晋职、归口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出现机制转变不畅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中央表示,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否能平衡和持续,关键在于对其是否有合理与正确的定位。应科学谋划,统筹实施。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有机组成部分,督促各地加强教育、扶贫、城乡建设等部门统筹协调,确保易地搬迁子女就学、乡村教育有关规划等政策文件落实。

针对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九三学社中央建议,一方面,让乡村“留住人”。各级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留住群众,特别是处于婚育年龄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间教育等公共资源有序流动和交换。可在新老城区率先实现教师定期流动轮岗,推进师资资源均等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

民盟中央也从加强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角度,提出了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议。他们表示,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强东西部教育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鼓励省际、市际、县际“结对子”,采取长期规划设计、连续项目管理的方式,深入合作交流;鼓励采取交叉挂职、任职交流、委培等方式加强东部干部交流,提高西部教育管理能力;鼓励校际合作,在人事编制、经费补助、职称评聘等方面,完善交流教师激励政策;鼓励帮扶西部优秀学生到东部地区就学。另一方面也要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到西部办教育,特别是填充那些政府办不好、不好办的空白。积极引导NGO公益组织发挥渠道桥梁作用,吸引人才,提供长期的信息技术支援。

民盟中央还提到,应研究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合作、资源共享项目的长远战略规划,为促进长期、稳定、可持续性交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别让师资短缺成为乡村学校的痛

农村学校“空壳化”,空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以“三区三州”地区为例,教师缺编严重,凉山州缺编1万个,阿坝州缺编4042个,甘孜州缺编4298个,在编制总量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只能用临聘方式解决。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临聘教师收入很低,稳定性非常差。

教师短缺问题的另一面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四川甘孜州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教师仅占7.8%。甘肃省天祝县264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25%。

而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还将大为降低。

“乡村教师在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振兴乡村教育必须有一支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民进中央表示。

他们认为,留住乡村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应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大幅度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比如,在“三区三州”地区实施高海拔地区学校供氧工程,在学校配备充足供氧设备。与当地医院合作,选派医生驻校出诊,为学校师生提供医疗支持。同时,在海拔相对较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集中建设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过渡性教师居所,以保证这部分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等。

民盟中央在此次两会上也提出了深化教师编制管理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他们提出,教师编制需求源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一代学生的成长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其他行政事业编制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从实际增长的需求出发,改革现行编制管理办法,实行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推动地方按照编制标准和实际需求,将公办学校教师统一纳入编制管理。充分考虑各种增编因素,加强教师编制配备,完善教师编制统筹调配管理。

民进中央也表示,应充分考虑农村、民族地区特殊情况、教育脱贫攻坚、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如加大跨市域调整力度、跨行业调配力度等,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同时,为了保障编制外聘用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还应加大政府购买教师岗位力度。”民进中央建议省级政府制定聘用教师的工资标准,明确聘用教师只要符合入职标准,其人员费用就是政府责任,将政府购买教师岗位所需经费纳入省(自治区)、市(州)、县财政预算,由各级政府分担。地方政府确实有困难的,根据实际情况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转移支付。

加大教师培养补充力度也是民进中央的建议之一。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培养本土化教师。鼓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提高公费师范生招生比例,鼓励地方开展师范生定向公费培养并扩大规模,为乡村地区输送更加优质的教师资源。

本土氛围之上的“互联网+”

教育与文化共生共存,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都应具有自身特色以及文化底蕴。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土壤,有其特殊价值与意义。

作为乡村教育发展土壤,乡村文化为其提供养分与营养,在乡村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乡村本土文化,学校教育要与当地文化相互吸收与重组,教育与文化要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融合。

也正因此,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低水平、不经济、无希望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价值、文化性格和表现形式。乡村振兴图景中的乡村教育,既是田园的又是现代的,不是城市教育的简单复制。乡村教育需要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才能在未来更高水平的城乡教育格局中站稳脚跟。

“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乡村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灵活—小规模’的教育模式,引导乡村儿童和青少年认识家乡自然文化特质、独特自然文化价值和比较优势,确立乡村自信,扎下乡土根脉。”民进中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只有扎根乡土,塑造乡村教育特色,重新设定乡村教育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推进振兴乡村教育。

与此同时,民进中央还建议把乡村学校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在他们看来,现在乡村学校都是县教育局垂直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很少介入乡村学校的事务,无论是人财物,还是怎么办学,都造成了条块分割。应完善乡村学校党的工作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覆盖范围。有针对性地发展教师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政策。此外,还应鼓励乡村教师结合自身特长,为乡村发展提供知识指导、文化传递类服务。加强乡村学校与乡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间的联系。鼓励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参加学校管理,鼓励教师、校长参与乡村事务。

今年,发展“互联网+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让乡村的孩子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改变偏远地区孩子的命运也是民进中央关注的重点。他们认为,乡村教育要想尽快补齐短板,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而积极发展适合乡村的“互联网+教育”,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民进中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普及,一些已经进行实践的地区,开始面临教师运用水平不高,缺乏与现行教学大纲相吻合、与统编课本相同步的电化教材等问题。全面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水平迫在眉睫,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整合,逐步形成书本教材与电化教材并行的新的教材体系。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和应用,使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并逐步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

针对目前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民进中央还提出优化城乡互通共享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丰富优质网络教育内容供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让那里的教师成为农村学生共享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辅导员和催化剂,帮助孩子们加快掌握先进的学习方式和各类知识。”

此外,民进中央认为,要确保在线教育在贫困地区发挥实际作用,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还需要政府鼓励社会企业开发更多的在线教育资源和研发教育技术。在确保优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配套开发互动性更强的交互学习技术,实时跟踪学习的硬件设备,以及更加完善的评价系统,不至于让学生仅仅是观看教学视频,还应当动态掌握学习成效和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而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显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乡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未来的乡村技能人才,更关键是要提升现有乡村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增量培养和存量提升两个方面培育新型乡村社会职业人才,为现代化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如何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九三学社中央给出的药方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制定职业教育战略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层次和本地培养、异地办学、联合培养的规模。在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高职教育,搭建中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的“直通车”,推进部分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适度扩大异地办学规模,采取多种异地培养模式。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其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生产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收入增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突出产出率。要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还需要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行业企业等运用丰富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乡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也是九三学社中央给出的建议之一。他们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通过财政直补、税收减免,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

对现代农业来说,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技能一直是乡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推动要素,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智力支撑。对于“人”的问题,既要推动城乡人才的流动,在“引”上下功夫,更要在培育乡村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整合资源,将涉农职业学校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他们提出,打破壁垒,理顺涉农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系,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的体制机制问题,设定不同培养目标,分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培养内容方面,要加强对农业二、三产业实用课程的研发和师资力量配置。如农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和冷链物流,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流通业,物联网和互联网+农业,创意农业,农场、合作社管理等。改变目前许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老化,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状况。此外,还应加大对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涉农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强监督,提升培育经费使用的效益。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