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直上苍穹护苍生——对话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

2019-03-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重器解读
  
  直升机: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任意方向的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武装、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抢险、地质勘探、旅游观光和和公务等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我国的直升机产业形成了“军民结合、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品格局。总体来说,军用方面,我们的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但民用领域差距还较大,技术方面在使用寿命、可靠性以及成本上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2012年11月11日,一架直10武装直升机出现在珠海航展之上,顿时引起世界震动。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具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武装直升机,将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20年。我国直升机工业一举站到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舞台上。
  
  直-10的成功给直升机行业带来了井喷式发展。几年来,国产直升机形成了“军民结合、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品格局,形成了全谱系化发展,全方位满足了军民用户需求。
  
  直升机的突破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期间又经历了哪些困难与波折?直升机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吴希明先后参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几乎所有直升机机种的设计工作,他的讲述将为我们揭开谜题———
  
  “直升机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记者:直升机因其天然具有的军民两用特征,早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众多领域。直升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吴希明:直升机是一个集先进工业技术之精华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它同时也是一个很独特的航空器。
  
  说它独特,一是因为它的技术特征与使用特征:对起降场地要求较低,受地形影响较小,可以悬停、朝任意方向飞行,反应迅速。特别是那些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难以接近的地方,直升机能充分发挥特长。
  
  二是因为它在军事领域及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某种形式上,直升机改变了现代地面战争的作战模式,同时在高原山区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抢险、吊装设备、旅游观光等方面可大显身手。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在几乎所有的道路设施全部毁坏、重型机械设备无法到达救灾现场的情况下,俄罗斯制米-26重型直升机采取悬吊的方式将重达近15吨的大型挖掘机送到唐家山堰塞湖坝体,还将230名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发展自己的直升机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直升机本身在设计时会根据任务来确定技术指标。不同用途、不同高度、不同温度,最优化的技术参数都可能不一样。
  
  我国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复杂,高原、高山所占区域很大,社会发展不均衡,一些区域只有直升机可以提供服务。而高原性能的普遍缺失是国外直升机与中国应用不相匹配的重要体现。
  
  同时,国外民用直升机主要用于交通、消费,而我国目前主要把它作为工具使用,也造成设计与需求有所差异。
  
  于此相对应,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直升机根据我国特殊的使用环境,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满足高温、高寒、高海拔等地形地貌的使用需求。
  
  记者:我们的直升机研发基地位于江西景德镇,上世纪90年代时,员工数量大约有1.7万人,可以被称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直升机制造商,但那时年产量只有2架。十几年过去后,在这里军用直8、直9、直10等系列化直升机横空出世,AC311、AC312、AC313等新一代民用直升机也取证生产。这些年发生了什么?您如何评价目前的发展现状?
  
  吴希明:航空产品的研发研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淀。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升机才真正开始大力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努力,我们的直升机已走出与世界强者相比“望尘莫及”的窘境,走过了“望其项背”的旅途,正在“并驾齐驱”的奋进。
  
  现在直升机产业形成了“军民结合、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品格局。主要产品包括军事领域的直8系列、直9系列、直11系列、直10、直19等直升机;民用直升机领域有AC311、AC312、AC313、AC352等;还拥有无人直升机、在研的3吨级民用直升机、重型直升机等,形成了全谱系化发展。从1吨到13吨,这些系列化直升机产品服务于国防建设、社会公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在显著提升。
  
  总体来说,军用方面,我们的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但民用领域差距还较大,技术方面在使用寿命、可靠性以及成本上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所以,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按照“两个7年,两步走”的战略规划不断加强研发和部署。
  
  希望在2025年之前,使现有平台(AC311系列、AC312系列)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初步形成市场化的民机研发体系,并建成直升机的销售、培训、保障网络;到2032年前,完成AC313能力提升和重型直升机研制,形成“一机多型,全面适用”的格局,逐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们正在研制40吨的重型直升机,未来将
  
  满足更多的需求。
  
  “定型交付的时候,大家哭成了一片”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直升机领域的突破为我国科技发展、工业发展带来了什么?
  
  吴希明:航空产品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志与体现。如果想要达到国际水平,需要所涉及的各行业水平都达到一定程度。如果哪里存在短板,必将付出很大代价,需要被迫去折中、拉低整个产品的水平。因此,优质的航空产品是一个大国、强国的重要标志。直升机也是这样。
  
  在国际上,直升机的相关理论往往都是定性地分析和研究;但把它作为型号研制时,实际需要大量的工程积累、实验验证,通过不断修正,才能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产品。这一过程涉及几百家单位、几十万人的共同协作。
  
  通过多年来广大科研人员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相应的直升机研发技术、研发体系、研发能力都建立了起来,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接近。
  
  例如,在研制直升机过程中,需要解决重量控制难题。一些发达国家对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出口控制极严。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相关单位开始了直升机复合材料自主研发。如今,这种复合材料已经可以100%满足国产化直升机的需求,并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促进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
  
  同时,直升机军民两用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发展会与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相互促进,直接带动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形势与方向,例如旅游观光、公务飞行等等,开发出新的市场。
  
  记者:作为直10、直19等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您最了解直升机历经的过程。回顾这些年,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吴希明:首先就是重大装备必须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我国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个短板。最初我们研制直升机时找了普惠加拿大公司合作。刚开始合作时都很顺畅,但就当我们马上要进行生产、交付用户时,相关设备就被列入禁运名单。
  
  因为引进的发动机不能按时交付,逼迫我们加紧了对国产直升机发动机的研制,也促使了玉龙发动机的突破,直到直10用上了“中国心”。
  
  这些合作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发展中国的直升机工业,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二个感触就是重大装备研制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
  
  对航空产品而言,国际上有个惯例,一个新产品中新技术不能超过20%,否则即使你再全力以赴,风险也会非常高。然而我们在研制直10时,几乎全是新技术。
  
  凭借着所有战线上十几万人十几年日夜加班加点,不停地完善试验、暴露问题,再优化,再暴露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技术、培养人才……才有最后的成功。
  
  记者: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场景?
  
  吴希明:第一个涌上我脑海的应该是直10定型交付的时候,大家哭成了一片。
  
  直10的研制从1998年立项到2010年定型量产,经过了12年。这12年间,几百家单位十几万人加班加点,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在成功的那一刻,想想我们交出的这份答卷,觉得可以给国家一个交代了,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用语言表达。
  
  我给你说段历史: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昌河面包车。上世纪末占据北京出租车市场半壁江山的“面的”都是昌河产的。通过把在汽车等民品上赚得的利润补贴到直升机的研制中,才保住了这条生产线、保住这些研发团队。
  
  朝着智能化无人化高速化发展
  
  记者: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通航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直升机发展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市场前景?
  
  吴希明:正如我之前所说,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手段和先进的运输设备;同时,我国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区域交通并不方便。两者叠加,意味着直升机对中国而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民用直升机保有量仅为238架;到了2017年,达到了1007架。据分析,未来十多年间,民机需求将达到4000余架。这意味着每年需要三四百架的生产量,因此直升机行业未来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庞大。
  
  记者:您觉得未来直升机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吴希明:从民用直升机的角度,是两条主线:一是技术创新;一是产业发展。
  
  首先,常规直升机技术已经发到极致了。因此在目前的市场需求下,它正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经济型更强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高速化。现在世界上的民用直升机基本时速为300公里。这个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它必须打破常规构型。例如,目前美国生产的倾转旋翼机可达到四五百公里/时,这种机型既包含了常规固定翼飞机的特征,又带有直升机特征,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感受到了政协的力量
  
  记者:航空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包括业界很多专家、学者都是政协委员。您有没有亲身感受到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推动航空事业发展的故事?
  
  吴希明:政协委员们一直都很关注航空事业。无论是通过调研还是提案,这些年来在航空规划、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呼吁与推动,促进了航空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我是第一位来自直升机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们这些年所做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虽然我是十三届政协的新委员,但很快就感受到了政协组织对直升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去年全国两会上,我提出提案:呼吁直升机发展要有长远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提案提出后,发改委和工信部对此高度重视并给出了书面评述和工作要求,工信部装备司同志专门联系并和我详细交流讨论了该提案相关内容,介绍了工信部的相关工作现状和考虑,探讨了后续发展。今年在工信部研究项目中将立项进行我国直升机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力促我国直升机产业高速发展。
  
  今年我的提案继续呼吁大力发展民用直升机,也希望借政协这个广阔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直升机、重视直升机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