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讲堂

刘红宇委员: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自找麻烦”

2019-01-0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京发布《全国法院司法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该第三方评估报告对160多家法院的司法公开情况进行了分析,显示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建设司法信息公开平台,切实方便了公众和当事人及时获取司法公开信息,提升了审判流程的透明度,消除了当事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误解和猜疑,从而起到倒逼法院规范审判权力运行的作用。

“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早在春秋时期,古人意识到司法过程越不公开,威力就越大,就越是便于管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司法公开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如果整个司法裁判过程犹如“暗箱操作”一般在秘密和制度黑暗的状态下进行,就会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司法权力的怀疑与不信任。尤其在当下网络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任何一个案件,都有可能成为那一只蝴蝶的翅膀,在全社会上掀起一场席卷司法公信的龙卷风。

但是,哪些司法信息需要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具体效果如何,有没有改进的空间等等,一直以来都是由人民法院系统自身内部进行统计、评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会有局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引入第三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创下了中国法治史上的“第一次”。这次评估从4个公开平台、168家法院、92万余件案件入手,历时数月,同时通过多种客观评估方法从多个维度评估司法公开的成效,如此大费周章,充分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决心,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勇气。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法院正在不断以新的形式和载体,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通过这一次第三方评估,也发现了一系列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和裁判文书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法院对在集中统一平台发布审判流程信息重视不够,大量信息未发布在平台上;部分法院录入信息不准确,信息质量不高;部分法院裁判文书不上网、审批管理仍需进一步规范,部分法院不上网裁判文书信息项的公开工作有待加强,部分裁判文书公开及时性有待提升等等。相关评估专家也针对评估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麻烦”的发现和解决,将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找准方向,为人民法院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面临着更多挑战:群众的诉求越来越丰富、决策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舆论的格局越来越多元、社会各界的监督越来越细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不怕麻烦、不畏辛劳的毅力和精耕细作的耐心。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引入第三方对司法改革进程进行评估的先河,“自找麻烦”,从一个个小的领域着手,让具体问题充分暴露,把“麻烦”晒在阳光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和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换个角度来看,“麻烦”并非坏事。有些麻烦,是对权力行使的督促;有些麻烦,是改进工作的契机;有些麻烦,是构筑信任的材料。“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怕麻烦、不怕辛苦。而司法体制改革,正是需要这种“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直面问题,不怕、不躲、不逃,同时主动求变,将责任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作者刘红宇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