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试论人民政协对外交往与改革开放

2018-12-1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翻天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工作也得到全面恢复和蓬勃发展。

人民政协对外交往工作全面恢复蓬勃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开始拨乱反正,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得到全面恢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着眼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强调发展是第一位的,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外交政策转变为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强调同各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不断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

邓小平同志担任十年动乱结束后恢复工作的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带领全国政协坚决贯彻和执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利益的方针政策,明确指示人民政协要配合国家大局,围绕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期间,在中央统筹安排下,全国政协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主动和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友好交往,以197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荣毅仁率全国政协代表团出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1980年8月全国政协邀请并接待约旦协商会议主席艾哈迈德·塔拉维奈来访为标志,人民政协开始了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世界各国相关组织的直接交往。

1980年8月,应全国政协邀请,约旦全国协商会议主席艾哈迈德·塔拉维奈率协商会议代表团一行5人访华。时任五届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副主席刘澜涛主持与代表团会谈并宴请。10月,应全国政协邀请,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执行主席多布林为团长的民主团结阵线代表团访华。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会见,副主席乌兰夫宴请,副主席刘澜涛主持与代表团会谈。此外,还邀请接待了南斯拉夫、泰国、菲律宾、埃及、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有关机构和友好人士访华。

1981年初,由我驻美国使馆建议并牵线联系,全国政协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建立友好关系。当年10月底至11月初,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邀请,以副主席王首道为团长的全国政协代表团赴美访问。时任美国副总统布什会见代表团;王首道副主席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会上作关于我国国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报告;代表团同美参众两院部分议员举行了座谈。这是全国政协第一次组团赴美访问,表达了中国人民进一步发展中美友好关系的愿望,阐明了我们的原则立场,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1982年5月,应日中友好协会邀请,由周培源副主席率领的全国政协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的隆重接待,首相铃木善幸会见代表团全体。1983年5月,应约旦全国协商会议邀请,程子华副主席率代表团一行7人访约。约旦首相巴德兰会见,参议长塔拉维纳、协商会议主席阿拉尔分别会见宴请。通过彼此互访,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

灵活多样积极主动开展国际友好交往

1984年底,邓颖超同志担任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为更好宣传人民政协,支持改革开放,她对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提出更高要求,指出:人民政协的外事工作不要只限于对口组织,可以灵活多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根据这一指示,全国政协不断增加联系渠道,拓宽交往对象,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五年中,全国政协共组派23个团组出访,邀请25个外国代表团来访,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配合全国人大、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对外友协等单位,与来自50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新闻、教育、文化、科技、体育、青年、宗教等方面人士进行了会见和会谈,总数达500多场次、1300多人次。此外,还派出一些代表团参加国际性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从1985年起,全国政协相对固定在春节前举行过多次迎春招待会,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出席;召开全体大会时也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到会旁听,逐步增进了各驻华使节对人民政协的了解和联系。

李先念同志担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后,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机制上不断完善与加强。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充分调动政协委员与政协参加单位积极性,更加明确对外交往工作的主体和对象,七届政协第一次全会决定成立外事委员会,与办公厅外事局一起负责开辟和实施全国政协对外交往工作,从机制和组织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第一届外事委员会主任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兼任,前驻美大使柴泽民等为副主任。外事委员会成立后,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外交核心,更加明确执行我国对外方针政策,在同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相关组织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与西方国家有关组织和机构建立了新的联系。先后同法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等有关组织如参议院外委会建立联系,与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等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以外事委员会名义组团出访和接待来访,举办国际形势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委员积极开展涉外问题系列专题调研等,取得积极成果。

除以接待来访和组团出访为基本形式外,全国政协还通过举办座谈会、招待会、酒会、发表声明和谈话、邀请重要外宾到全国政协演讲等方式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人民政协对外工作参政议政开辟了新途径

第八、九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我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又迈上了新台阶。1993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应邀对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亚三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首次以全国政协主席名义出访,在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每年,全国政协主席均对多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同时,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为团长的多批次全国政协代表团出访,积极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政协故事,扩大人民政协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极大提升了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层次。

1995年3月,八届政协三次会议上,叶选平副主席宣布,全国政协将举办“展望21世纪论坛”国际会议。1996年9月4日至6日,以“展望21世纪的亚洲与中国”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学术性论坛在全国政协开幕,李瑞环主席主持开幕式,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并作《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崛起对世界未来的影响》主旨演讲。来自亚太和欧洲18个国家的前政要、专家学者,以及中方代表等80多人与会。这是全国政协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高层次学术性大型国际论坛,是全国政协积极探索对外交往新形式、扩大对外交往新途径的重要举措。正如组委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所说:举办论坛,为人民政协在对外工作方面参政议政开辟了新途径。

其后,在贾庆林同志担任政协第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期间,又分别在2005、2010年举办二次论坛会议,都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人民政协开展多边交往,践行公共外交,促进国际合作,展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升了全国政协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贾庆林同志继续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身份先后多次对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广泛接触往访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等高层政要,传递我增进政治互信、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友好合作、继续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了解,促进了人民政协与外国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多层次的

对外交往工作新格局

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以及副主席等政协领导人,在对外访问、接待来访、出席其它外事活动中,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和政协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国上层人士工作,阐述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宣介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介绍我和平发展道路和民主政治体制,还就涉我主权和核心利益等原则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国家主席特使专题出访,各专门委员会围绕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国外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所属社团组织如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以及地方政协也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对外交往活动,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交往工作新格局,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获得蓬勃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工作,强调人民政协“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按照国家对外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同各国人民、政治组织、媒体智库等友好往来,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进行了修改,增写了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新一届政协开局伊始,汪洋主席就对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这都对推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身处新的时代,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战略部署,以政协特色优势为依托,以服务总体外交为原则,以推进高层交往为引领,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人民政协与新中国一同诞生、一同发展,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也始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同向、同频共振,在我国总体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全国政协办公厅)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