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政协协商民主新思考

2018-11-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为“互联网+”推进政协协商民主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协商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禀赋,推进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互联网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新特点

拓展了协商民主的新平台。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使协商民主平台更加多元。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来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建立与民众密切联系的通道,为党群之间更好地了解和交流创建平台,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扩大了各方面参与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他们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扩大了协商民主的参与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积极性的提高更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主政治进程。

引发了协商民主方式变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迈进,社会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新的利益阶层、群体的出现使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互联网也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可以通过它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促进协商民主。互联网正在引发一种新的协商民主和政治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也呈现出常态化的特点。

促进政协协商民主融入互联网

确立网络+协商民主的理念。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要倡导畅所欲言、体谅包容、平等议事、互动交流的协商议政氛围,以更加平等、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对待网络民意,广泛搜集并及时反映利益诉求,与社会各界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网络民主”氛围。

树立网络+民主监督的理念。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可以自由平等发表意见、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社会动态的平台,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要适应网络监督的新理念,广泛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政协民主监督,将原生态的网络监督纳入民主监督渠道,同时也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使政协民主监督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多元化。

正视网络+协商民主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协商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实践,对于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平台对协商民主可能带来的冲击与破坏,必须树立客观理性的理念,正确认识并稳妥推进“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

互联网视域下的

协商民主需要规范引导

建立互联网视域下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互联网作为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和畅通的沟通渠道,需要从法律法规、参与机制等层面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从而保证协商过程与结果的合法性、平等性与公正性。一方面,将协商民主的互联网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构建互动参与机制。建立定期协商制度,将互联网协商民主作为常态性运作机制纳入公共决策的必要程序,实现公众参与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常态化与程序化。

确立互联网视域下的协商民主管理规范。

人民政协创造了多个平台来实现协商民主的沟通,推动了协商的制度化。任何政治参与方式都离不开外部的制度支持和文化环境,互联网+协商民主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同样有待于人民政协与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发展完善,最终成为每个政协委员都有条件有能力参与的协商平台。

提升政协委员互联网视域下的政治参与责任和理性。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主体。互联网传播的分散、无中心结构模式与自由、开放的传播特征在拓宽公众政治表达空间的同时,也易形成道德缺失、责任感不足、盲目追随等问题。因此,培养政协委员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政治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进而重塑网络行为,是网络+协商民主有序展开的重要保证。

加强互联网视域下政协委员协商民主的素质培养。政协委员意识的形成和政协委员责任的建立是政协委员政治参与的基础。政协委员意识和责任感的形成与建立,需要加快培养和提高政协委员良好的民主素养。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协商是政协委员学习的途径,但是仅仅依靠互联网自我教育,过程是缓慢的,还需要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和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参与文化模式,为互联网+协商民主创造文化环境。

(作者岳树梅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