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讲堂

王济光委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唯有“协调发力”

2018-07-1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多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不仅制约了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也影响了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流域经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诸多问题历史成因复杂,各种矛盾交织缠绕,如何寻求破解之道,还是要沉心静气,辨症论治,有序出招,精准发力。

全面梳理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不难发现,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果和发展效率存在着极大差异,上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对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工程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长江上中游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出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四多四少”格局,上游地区还有很多地方仍然依靠传统高能耗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撑点。因此,要解决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老大难问题,就必须真正重视沿江地区污染企业的“上山下乡”、新业态发展的新增污染以及个别地方的“黑色增长”,在健全体制、严格制度、严密法治、强化执行力、加大惩处力等方面,努力形成“五个只有”的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调机制体系。

只有完善共建共享、共管共赢的长江生态修复保护协调机制,才能实

现生态更优美。建立从源头上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协调机制,形成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立足全局,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构建长江生态环保无死角全覆盖的全流域、全过程协调机制;注重协同,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建立健全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整体联动,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机制。

只有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才能实现交通更顺畅。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为支撑,在保证长江干线航道畅通高效的同时,全面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形成沿江三大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骨架。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联接,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只有构建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与协调机制,才能实现经济更协调。在中央层面建立宏观统筹机制,协调好沿江各地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推动实现上中下游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在地区层面建立省级协调机制,通过横向合作协调好沿江三大城市群在各自发展中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举措。

只有建立长江经济带均衡有序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才有实现市场更统一。加强新型政府治理中的省际协商合作,解决跨区域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流域管理统筹管理、商品流通统一市场、人口流动区域通开等重大问题。统筹推动沿江地方政府加快简政放权步伐,重点是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尤其是要把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发育作为长江上中下游合作创新与改革的突破口,清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引导和规范人口流动与迁移。

只有培育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体系,才能实现机制更科学。推动规划与政策体系的科学调整,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开展中期评估,结合前期实施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对规划中的相关项目和政策进行调整。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过程中,深入推进“多规合一”,严守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形成“共抓大保护”的体制机制、聚焦民生改善的协同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调节机制。

(作者王济光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