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情况”考察团赴安徽考察综述

2018-06-2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

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强调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绿色发展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有哪些困难和不足?如何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能走好绿色发展之路?5月下旬,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考察团,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了赴安徽考察“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情况”的行程。

5月25日至3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率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考察团就“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情况”赴安徽省黄山、宣城、芜湖、合肥、六安等市进行考察。

考察团行前听取了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情况介绍,并认真学习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关于开展好本次考察的重要批示精神。在皖期间,听取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地区的情况介绍并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了安徽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方面情况。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统筹起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努力奋斗。”郑建邦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是衡量乡村绿色发展成绩的标准,是乡村振兴的显著标志,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局,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业强,强在绿色发展,强在供给安全

农业要强,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长期以来,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的模式,使得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农产品竞争力也很低,农业向高效绿色发展转变势在必行。

“要改变‘地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的困局,只有更加注重涵养产能,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考察团提出,希望安徽能够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

近年来,安徽先后在5个市、30个县(市、区)构建起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据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介绍,“2017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近1500家,近8.9万个农民合作社和7.7万个家庭农场,正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考察团来到芜湖市,这里正在积极推行的绿色种养新模式引起了委员们的兴趣,目前全市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万亩。以考察团所到的繁昌盛典农业公司为例,这里的“稻虾共作”“渔光互补”绿色种养养殖面积达到5120亩,每亩净收入3000元左右,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2000多元,有效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

在黄山市,委员们了解到这里“草鱼变金鱼”的真实案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黄山,由于缺少耕地,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过去种茶砍树是农民的主要生计。连年滥采乱伐带来的水体破坏和山体滑坡日益严重。走上绿色发展道路之后,树不让砍了,农民们逐步探索走上了发展高山泉水鱼产业的道路。

“这些草鱼喝的是附近新安江源头流下的清泉水,吃的是自家青菜叶,肉紧,刺少,钙、铁、硒等都比饲料喂养的高得多。”在与考察团座谈时,黄山市副市长程红这样“推销”,“通过‘去脂、去腥、去味’等处理的泉水鱼,售价高出普通鱼3倍左右。”

通过发展泉水鱼产业,黄山市2017年实现综合产值1.4亿元,带动近4000名群众脱贫。原本普通的草鱼,成为衔接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金鱼”良媒。

舌尖上的安全,是衡量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具有“否决权”的一票。考察团了解到,安徽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安全质量。目前,已有608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被纳入“红榜”名单,4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被纳入“黑名单”档案管理。“红榜”期限为一年,期限届满时自然解除;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

“这项制度好,只有奖罚分明,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企业提高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视,切实保障绿色从田园走向餐桌。”“红黑”制度得到了委员们的一致赞许。

■农村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文脉悠长

融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这是乡村绿色发展的目标。

发源于黄山的新安江是安徽三大水系之一,下游流向浙江,注入著名的千岛湖。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安江曾经一度营养化严重,水质急剧下降。为了守护一江清水,皖浙两省2011年起联合打造了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为保护水质起到了推动作用。去年补偿机制进入第二轮试点,开启全流域综合治理。

“当年,正是在全国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具有首创意义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才得以建立。黄山的干部群众都十分感念来自政协的帮助。”程红请考察团转致对全国政协的谢意。

为了保护好新安江水质,安徽省近年来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下降18.24%。

“新安江现在的水质怎么样?”考察团的委员关切询问。“接近于地表一类水的标准,连续六年稳中向好。按照省界横断面水质的检测标准,我们每年能够从浙江得到5个亿的补偿。黄山市共有5个区县在新安江的生态补偿范围,为了确保清水东流,黄山的群众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程红回答。

在会见考察团一行时,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着重向委员们介绍了正在全面施行的“河长制”“林长制”的有关情况。目前安徽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设立乡级总河长、河长13393名,村级河长37564名,并借鉴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林长制”改革。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既是省级总河长,又是省级总林长,全省16个市和105个县(市、区)共设立林长45544名。“河长制”“林长制”的设立,让青山绿水有了最坚强的守护。

水清林美之外,皖南的文化积淀同样深厚。古徽州地区文脉昌盛,大量古村落、古民居都是活着的文物,粉墙黛瓦掩映在写意山水画般的景色,具备发展旅游业绝佳条件;每个乡村、每座老宅里流淌的传统文化因子,徽墨、徽雕、宣纸、歙砚、徽剧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又为皖南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契机。

生态带来的旖旎风光,文化带来的乡风文明,让前往黄山周边旅游度假的人群络绎不绝,如何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维护好古村落的整洁卫生是紧要问题。在与委员们座谈时,李锦斌专门介绍了目前在安徽农村进行的“三大革命”———垃圾集中清理、污水统一处理、农村厕所革命。通过这“三大革命”,如今大多数安徽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已成为历史,让游客“欲留还休”的厕所困扰也得以有效解决。

考察团了解到,为了维护乡村环境卫生,黄山市创新设立了“垃圾兑换超市”,发动村民捡拾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就近兑换食盐、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平均每个超市收集垃圾相当于3名农村保洁员的工作量,而政府补贴支出不到1名保洁员的费用,实现了“村民得实惠转观念,政府花小钱办大事”的双赢效果。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黄山等地的绿色发展实践得到了考察团副团长宇如聪常委的称赞,“考察团将认真梳理、总结推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希望你们继续坚持把绿色作为核心优势和持久竞争力,挖掘徽文化优秀因子,推动‘绿色升级’。”

■农民富,富在产业兴旺,富在群众获得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农民富不富,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施效果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绿色发展的宗旨所在。

“我们此次考察,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安徽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郑建邦表示,群众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政协委员的重大关切,“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这是此次考察需要集中了解的,相关例证和数字要写入考察报告。”

近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安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去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8亿人次,营业收入693.4亿元,从业人员64.73万人,直接带动农民就业48.91万人,带动贫困户6.3万多户。

“绩溪县加大对26个贫困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建设14个特色种养基地、8个乡村旅游扶贫基地、4个石斑鱼养殖基地,确保贫困村集体经营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以上。”在绩溪县考察座谈会上,县里的领导介绍了有关情况,还特意让几位乡镇基层干部和农民代表坐进了会场“最里圈”,与前来考察的政协委员一起,聊起了绿色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我们镇里原本有4万亩泥地,如今打造成为城郊绿色公园和绿色生态小镇,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旅游,举办旅游节活动,成为打造休闲出游的好去处,老百姓也借助旅游获得了大量就业岗位。”扬溪镇干部说。

“我们村遵循总书记‘两山’理念,利用生态资源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古村落、汪家大院等发展旅游,农民在景区办民宿、农家乐,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村离县城只有5公里,现在一到节假日停车场根本不够用。”扬溪镇孔灵村村民代表说。

“我们利用70多座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民居,以及几百亩田园风光,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发展特色种植、旅游等产业。如今,村里的贫困户脱贫了,乡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瀛洲镇仁里村村民代表说。

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气象,从农民群众口中讲出来更加真实可信。

此行之中,委员们高度关注农村“空心化”问题。绿色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农村地区的未来谁来引领?优秀的传统文化由谁传承?一系列的问题委员们看了一路、问了一路。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产业活力的迸发和青年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开始在乡愁的牵引下回乡就业、创业,“空心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但从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黄山、宣城、芜湖、六安等地村庄空心化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的村庄青壮年进城比例高达40%以上,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和儿童,乡村振兴仍缺乏有效的劳动力支撑。

“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回来,特别是具备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能人’回乡,在人才政策上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考察团的建议嘱托,记在了安徽各级干部的心中。

在安徽一周的时间里,考察团马不停蹄地辗转5个城市、深入十几个考察点,与各级党政部门、基层群众代表召开了5场考察座谈会,会高层、下基层,察民生、问详情,听介绍、谈建议。连续几个晚上都召开内部座谈会,研究如何把中央有关精神更好传递到乡镇村舍,如何通过优质的考察报告,把基层实情反映给党中央、国务院。

通过考察,委员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实施乡村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委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将是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刻革命。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