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跑出创新之路的“浙”样风采
——浙江省政协专题协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9-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8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开展专题政治协商。常委们聚焦主题、分析现状、梳理问题,为浙江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提出真知灼见,各方智慧在政协协商议政的平台上激荡。

 

今年2月以来,浙江省政协课题组专门组建1个综合组和9个分课题组,共召开座谈会71场,邀请或走访参会部门144个、企业130多家,收集资料149份,历时半年,最终形成《以创新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调研总报告和9个分报告。此次召开的常委会议就这一协商主题,又细分8个专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

 

■筑好“黄金台”

 

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要有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文化营造等要素的支撑。

 

“半年多来,为了这个调研课题,我们起码有一个多月是在外面跑,为的就是报告的含金量不打折。”浙江省政协常委黄勇结合调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表了对创新平台的认识和建议。当前,浙江亟须系统优化提升面向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强化区域创新系统支持。“要对标世界级大湾区,主动接轨上海,推动环杭州湾一体化发展,构建创新型城市群。同时,加强杭州湾经济区与更大腹地合作,实现杭州湾沿岸与全省其他地区的经济互补、利益互通、生态互促、人缘互动,以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和产业创新综合体和企业为载体,构建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圈,形成全省协同创新新格局。”

 

基础研究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基础研究整体实力与一些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差距。”谈及浙江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省政协常委林强显得有些“焦虑”,他建议浙江着力打造基础研究平台,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前沿性的科学研究院,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更不能落后,要打造与“浙商”齐名的“浙农”大品牌,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引领现代“三农”工作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此,黄小杭常委建议,借鉴“浙商”经验,开启“浙农”品牌工程,充分用好品种丰富、精耕细作等一系列在全国知名的特色和优势。积极组织农业品牌“走出去”,参加国际农业展会、经贸投资洽谈会,特别要重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著名农业企业、商协会合作,引进农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打造家门口的国际化平台。

 

■抓住“牛鼻子”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加大创新投入,才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作为推动衡量企业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省政协常委陈伟华建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促研发投入、促成果转化,对建有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的企业在项目申报时予以政策倾斜及研发补贴。

 

创新投入需要资金,急需金融之水灌溉。“企业创新投入金额大、周期长,需要金融资本支持。”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创新中金融资本支持的困惑。林东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灵活有效地实施风险管控政策,在科技企业关联方提供充分抵押品的前提下,允许金融机构适度向其提供贷款支持,以更好地助力民间科技投资。

 

徐育斐常委建议,鼓励企业采用“研发在外地,应用在本地”的模式建立“飞地型”研发基地,形成“市外研发基地研发—创新资源科技城孵化育成—本地企业放大—企业承接制造”的开放创新链和合作网。

 

企业创新离不开传承,省政协委员周永利在发言中谈到,“我做了40多年企业,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要传承式地创新。我调查分析,日本有1000多家企业有200多年历史,德国有800多家,这些企业时间越长创新能力越强,股权结构非常稳定。”他建议企业在引才方面要有包容、开放、融合的思想,让人才在企业安家、安心,激发最大创新潜力,切实做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传承创新、融合创新。

 

■当好“店小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驱动创新的主体。浙江一直在努力营造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让企业家在欣慰的同时也对创新发展心生期盼。

 

早在2013年,浙江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转换。近年来,浙江接连出台三次降成本政策,成为全国同期出台政策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大刀阔斧地推行以“最多跑一次”“四张清单一张网”等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创业门槛,有效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

 

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成本高、税费重、利润薄”处境,徐燕峰常委建议“‘减’‘简’并举,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通过全面梳理和公布涉企税费目录和相关标准和依据,加快清除不合理、无依据的收费项目。简化税收征管。不折不扣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对于打造创新生态过程中的政府定位,李杭常委提出,应该不断完善法规机制。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政府还需要解决“越位”的问题,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倒逼政府转型。要由事前审批转为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改“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徐育斐常委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医疗社保等政策,建立完善“工匠”评选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叶鉴铭常委也认为,通过引入高层次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出成果的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投入体系,除了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纽带之外,还需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省政协常委张跃进建议,完善创新各项驱动政策,重点扶持产业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推动产业基金与银行、证券、担保、交易市场、民间基金的广泛合作,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为适应新动能发展特点,课题组建议政府要着力构建更全面的创新活动统计体系,做实财政性创新投入的考核机制,构建与创新服务匹配的绩效考评机制和全社会参与的创新服务监督机制。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诗画江南大地,创新源泉涌流,活力竞相迸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人在创新路上蹄疾步稳,跑出“浙”样风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