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十载扶贫路 绽开幸福花
——民革宁夏区委会定点帮扶海陶北村侧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6-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幸福感”,冷冰冰的GDP无法代表,唯有让老百姓感受到暖呼呼的变化方可体现。

 

都说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海陶北村的老百姓幸福感很强。6月的一个清晨,记者踏上了去海陶北村的路,前去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搬出来就要稳得住

 

海陶北村,是1988年从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搬迁到银川市兴关区东端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纯回族移民村。由于迁入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2007年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420元。

 

人均纯收入1420元,这是个什么概念?

 

“太苦了。”忆起十年前的日子,61岁的郑贵福眼神里面充满了悲伤。“那个时候,想给孙子吃个鸡蛋,太难了,只有洋芋、白菜,把娃娃吃的面黄肌瘦,心疼得很。”郑贵福的老婆说着说着用袖口抹起了眼泪。

 

“咱家现在养了6头基础母牛,一年能下6头小牛,一头小牛能卖五六千元,光是卖小牛一年就能挣个3万多。儿子平时还给我们点生活费,日子好得很。”郑富贵是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三村和海陶北村的村民。谁也没有想到,十年前这个老头儿是村子里最穷的人,搬迁,搬出了幸福生活。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用3年时间从南部山区移民20万,并要求社会各界发挥作用、贡献力量。2008年,面对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战略,民革宁夏区委审时度势,围绕全区移民扶贫任务,决定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海陶北村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探索移民后的生存发展模式。

 

这一干,就是十年。

 

稳得住还要能致富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要完成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扶贫目标,更需要“真金白银”,而对于民主党派来说,既没有特别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没有专项扶贫资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项目决非简单的扶贫济困,其意义重大,再难我们也要把它做下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宁夏区委主委张守志在第一次扶贫开发专题工作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而后,他认真研究了当时宁夏各类扶贫政策,并利用在政府部门任职期间打下的工作基础和积累的工作资源,挨个联系了自治区发改委、民委、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兴庆区政府、民革银川市委等17家单位,累计整合资金1400余万元,通过培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扶持科技文化事业等,使得该村获得了稳定的发展能力。截至2015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700元以上,位居月牙湖乡第一,成为该乡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宁夏扶贫办领导同志说,扶贫办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很难把多个厅局的扶贫资金整合到一个点,民革宁夏区委实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执着的信念。

 

发展肉牛养殖是民革宁夏区委针对海陶北村农民祖祖辈辈的养牛传统,结合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等饲料优势而确定的一项产业扶持措施。几年来,共投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质基础母牛215头,改建养殖圈舍159座,新建标准化牛棚40座,引导农民修建黄储饲料池60余座,并定期组织养殖专家入村培训,指导村民科学养牛。目前全村肉牛养殖户103户,基础母牛及肉牛存出栏800余头,初步形成“海陶北村”品牌优势。

 

“瞧瞧,咱家的牛品种叫西门塔尔,洋气吧。”郑贵福拉着记者来到前院牛棚,摸摸这头,摸摸那头,时不时地给它们把草填上。“多亏了民革的同志们。你看,院里的果树,前面的牛棚、牛,还有青储池都是他们帮的。”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郑贵福洋溢着一脸幸福。

 

住得好就要更幸福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民革宁夏区委十年的倾心坚持,彻底改变了这个村子。

 

2011年,民革宁夏区委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海陶北村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人社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授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是民革全国5项受表彰社会服务优秀成果之一。

 

如今,海陶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足不出户、一拧水龙头,干净清甜的水就哗哗地淌下来,这对于多年来生活在干旱带的田仲福老汉来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拥有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家五口再也不用挤在一个土炕上,告别了天阴下雨怕土窑洞垮塌穷日子的王国俊如今心里就像自家的玻璃窗一样亮堂;有了沼气池、太阳灶,婆姨们做饭都不用搭火了;有个头疼脑热的,在村卫生室就看得好……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法一一历数。

 

“以为这辈子都会这么穷,没想到临老过上这般好日子,是咱的福气。”郑富贵幸福满满地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