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海南省政协为“治水”谋良策 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4-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报讯(记者陈启杰)“水污染问题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明晰各主体责任,注重科学规划,只有每一个治理阶段都科学地规划好、谋划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近日,海南省副省长何西庆对省政协《关于我省内河(湖)水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重视采纳政协建议,探索建立和完善整套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边污染边治理。

 

海南省有独流入海河流154条,水库1105座。近年来,水污染状况加剧。据海南省有关部门监测,全省28条城市内河监测结果却不容乐观,水质达标率仅为54%。2015年始,海南省开展了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执法力度不够、资金缺口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缓慢,监测体系不完善、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重点治理水体达标率偏低、民众对水环境保护意识差、农村地下水污染严重仍然存在。

 

为助力海南“治水”,2016年10月,海南省政协人资环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赴浙江省杭州、海宁、湖州等市考察学习了治理水污染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深入海口、三亚、儋州三市,就城市内河(湖)水污染治理情况做实地重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2016年11月,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就有效推进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协商讨论。与会者建议夯实“河长制”,强化考核与监督;成立水污染综合治理执法大队,实行全省垂直管理体制;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结合海南的实际,借鉴浙江等省份成功的水污染治理经验对污染水体进行整治。随后形成并上报省政府的调研报告,针对于海南55条重点黑臭水体的治理提出治理建议———借鉴浙江省海宁朱泗浜河道主体工艺采用微生态滤床微污染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河道水系和周边街区初期雨水进入河道后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河道生态修复和初期雨水污染的控制。建议推广运用厌氧调节池+微生态滤床处理工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良。

 

据悉,2017年,海南将全面启动64个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的整治工作,使水质达标率提升到60%。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将全省黑臭水体消除率提到70%,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民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