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 大会新闻

小产品,期待在倒逼中华丽转身
——委员反思为何国人去买国外的电饭煲、马桶盖

2017-03-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人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尿布、奶粉屡屡见诸报端,引人思考。一方面,我国在高铁、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全球领先;另一方面,这些国内市场上并不缺少的小产品却难以满足国人的要求。而小产品背后,或是一个大市场,对带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些都为小产品如何打造大市场,指明了方向。

 

每到逢年过节,中国人在全世界“买买买”的消息,总是铺天盖地。除了买回昂贵的电子产品和奢侈品之外,让人耿耿于怀的便是,连电饭煲和马桶盖也遭国人哄抢。

 

近年来,我国高精尖制造业取得瞩目成绩,高铁等“大块头”频频出口,“小产品”市场却并不景气。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离不开小产品企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小产品如何开启“大市场”引发委员热议。

 

■■■“用脚投票”,

 

消费行为倒逼小产品转型

 

“说到中国的小产品,义乌小商品市场可谓代表,国外客户人满为患。但仔细观察这些小产品基本都是依靠我国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原材料,实现的薄利多销。”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去过多次义乌小商品市场,对琳琅满目的纽扣、打火机、塑料杯等印象深刻。“可是一旦市场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些小产品优势就荡然无存。”

 

反观中国消费者去国外抢购的小产品是什么?这些电饭煲和马桶盖貌似传统意义的“小产品”,其实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已经赋予小产品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好的品质和体验。“这些产品看着体积小,但并不低端。”许进说。

 

同样,听到记者的问题,潘刚委员脱口而出:“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需求,会倒逼企业去转型升级。”

 

如何转?潘刚补充说,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高投入、低效益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转向高技术、深加工的新型制造业,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并不是我们造不出老百姓喜欢的小产品,而是我们对市场需求不敏感,我们的研发没有走在市场前面。”许进表示,任何产品制造都需要相关产业的协同配合,如果对需求的研究和对技术的研发没有走在市场前面,当我们的产品推出时,市场就已经落后了。

 

小产品如何真正占据大市场?学者出身的葛剑平委员这几年一直在做一项行业融合的研究。他认为,设计服务型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化已成为企业培育的方向,而小产品恰恰具有优势。“设计服务型制造业就是以设计为方法,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文化为引导,实现将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以研发设计为主体与下游高端制造、加工生产相衔接的产业链。”葛剑平说,简单讲,就是提高当前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和设计含量。

 

■■■弘扬工匠精神,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精品”

 

一般消费者进行“海淘”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追求“品质”。

 

在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和钻牛角尖的毅力可谓众所周知,也正是实业者始终秉承的工匠精神锻造了这些国家令人称道的“产品品质”。

 

作为百年老店的掌门人,李奇委员应该算得上是专注产品品质的“代言人”。“如果抱着投机心态、拿来主义、快速致富的短视经济行为去经营企业,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产品的好品质需要“匠心回归”。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对于中国制造业,重视技术工人,践行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建设更加严谨、重视技能、更加专注的企业文化,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在李奇看来,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还能使技术工人在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主钻研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制造业工艺流程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技术工人需要工匠精神,企业转型同样要一心一意。李毅中委员反复表示,不管小产品还是大产品,实体企业要跟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关键是不要三心二意,而是突出主业,搞好自己的结构性改革,用优质产能抢占市场。

 

尽管自己本身来自汽车行业,但马力委员对小产品实体经济也有着深刻认识。他说,产业升级可能是一个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企业不断涌现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更应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在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缝隙。

 

■■■小产品企业更需各方“援手”

 

不可否认,大部分小产品企业几乎都是从小微企业开始起步的。小产品实体企业要转型升级,除了企业自身“苦练基本功”,增强内生动力之外,相关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李若谷委员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经济界、农业界联组讨论时,幸运地得到了“八分钟”。当着总理的面,李若谷坦言,我国当前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少,但真正能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却不多。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几乎年年都在提,但就是解决不了。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坎’,没有资金何来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李若谷建议,创新中小银行设立方式,把国有银行的部分支行拆出合并为独立法人,并规定只能在当地运营。“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去强制这些银行为当地企业服务。”

 

“降成本”是委员们谈论最多的另外一个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具体举措,且要真正落实下去。”吴新雄委员说,通过大力推动为实体经济减负的政策,2016年减税额已超过5000亿元,但如何进一步让企业提高政策的获得感?

 

同样关心“降成本”问题的郭广昌委员呼应道,各级地方政府,只有“多头管理”和“分类收缴”统一、规范和透明了,企业负担才能真正降下来,才能轻装上阵,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企业自身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竞争力,政府给予的扶持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后续发展的能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汤亮委员更希望看到一个长效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小产品企业才能在良性循环中越走越远。到那时候,中国的消费者再“用脚投票”时,或许结果就会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