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全国政协“体育产业发展”和“青少年冰雪运动开展”专题调研报道
“我欠你们一个感谢!”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9-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9月8日一早,从哈尔滨出发,驱车5个小时,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要去的是一个叫七台河的地方。在紧凑的调研里挤出这么宝贵的时间,并不辞劳苦,只为了一个目的——探究冠军成长之路。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东部,人口不足百万,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与煤都齐名的,它还是冬奥冠军的摇篮,已经培养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于威等10位短道速滑冬奥和世界冠军。这座小城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大贡献。

 

“我欠你们七台河一个感谢!”满怀深情说出这句话的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夏季奥运项目取得长足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冬季奥运项目一直是个短板,成绩不是很突出。虽然参加多次冬奥会,但收获甚微,这和一个体育大国的形象不相匹配。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来自七台河的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为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作为当时的领队之一,段世杰在看台上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几代中国体育人的梦想。在随后的温哥华冬奥会上,同样来自七台河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一下斩获500米、1000米和3000米接力三枚金牌,成为响当当的“三冠王”。说起这些成绩,段世杰如数家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正是几代七台河体育人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从而让中国人在冬奥会赛场上扬眉吐气。”

 

“是啊,七台河真的了不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确实不易。为节约开支,教练们带领运动员自己浇冰场、制作训练器材。没有训练馆,只能在露天冰场上,顶着数九寒风训练,但他们提出,‘不给钱都干,饭可以忘了吃,但速滑不能不整’,我觉得这就是七台河体育精神的体现。”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对当天观看的位于七台河市体育中心的短道速滑图片展印象深刻。他说,这是七台河城市宝贵的资源,要像挖煤一样挖掘整理,从而提炼成城市精神,振奋人心。特别是对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更显弥足珍贵。

 

在七台河知道杨扬、王濛的人,也一定知道她们的启蒙教练——孟庆余。正是他的忘我奉献和对短道速滑事业的热爱,才让七台河短道速滑扬名世界。对孟教练的事迹,段世杰记忆犹新:刻苦钻研、训练有方、关心队员、不计名利,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筑起冠军的领奖台。“他为短道速滑事业倾尽所有,甚至生命,让人敬仰和佩服。”段世杰说,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教练员的倾心培育,没有运动员的刻苦训练,是成就不了冠军的。时代虽然在变,但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不会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时代发展的内核。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