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建得起新城 留得住乡愁
——全国政协“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6-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4月25日至29日和5月5日至6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实地,座谈交流,并对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4月25日至29日和5月5日至6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调研组考察了狼牙山、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革命文物和长城、大运河等三地共有文物及正定古城、沧州铁狮子、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潞河中学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并就三地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遇到的新问题与三地的发改委、城市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进行了座谈,并对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文保机制、文保观念等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做好“建立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和利用体系”文章

 

李忠杰委员在京津冀三地都特别提醒当地有关部门注意《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一句话:“建立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和利用体系”。

 

据介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出台了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农业5个专项规划,另外还有土地利用、城乡、教育、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和方案已基本编制完成。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规划暂时还没有表现出出台的迹象。

 

在这一前提下,李忠杰委员的建议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毕竟,面对三地协同发展的大形势,文物保护工作不能等。”他说。

 

近年来,三地文物保护领域已经陆续进行了一些合作尝试: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京津冀文物保护协同推进会,探讨三省市文物保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去年9月27日,三地文物局在京签订了《京津冀三地长城保护工作框架协议》,就长城保护管理中的跨省、市协调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也曾牵头成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

 

但是,这些努力还局限于“一事一议”的层面,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委员们在调研中达成一项共识:呼吁、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十分重要,争取早日推出一个把京津冀三地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问题也变成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协调、可共享的国家规划。“首当其冲的是推出一个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卞晋平副主任说。

 

“京津冀历史文化遗存一体化保护和利用体系”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组织?谁来牵头?三家怎么参与?这一体系有哪些原则?哪些要求?有哪些项目?经费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将是下一步调研的课题。

 

“不是保护的力度不够而是协同的力度不够”

 

调研组在三地都看了大运河遗址:在河北大运河某些河段严重依靠水库临时调水维持;在天津静海县乘车观看了大运河,因为这段虽然没有断流,但水流很窄,“不像河,倒像河沟!”王怀超委员形容说。直到北京市通州区,看到了大运河公园,才有了大运河的感觉,“这段距离不到十公里!”当地的同志介绍说。

 

三地大运河的现状,反应的是三地文物保护的现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京津冀三地的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工作,从各自角度看,都排在全国前列,不是保护的力度不够,而是协同的力度不够。”这是卞晋平副主任在调研过程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针对这一现状,王怀超委员提出,三地应该利用现有的《京津冀三地长城保护工作框架协议》,形成一个综合的组织协调机构,在长城和大运河等跨区域文物遗存保护方面,建立起一批文化遗存保护项目,组织起来,申请国家立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文物保护。

 

有些单个文化遗存的问题可能不好解决,但成组成线的问题可能反而容易引起中央重视。除了长城和大运河,涉及三地的文物遗存项目还有:清代皇家宫寝园、京张铁路工业遗存、古崖居先民遗存等跨区域项目。

 

左东岭委员认为,在京津冀三地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统筹资源,如何让大家有积极性,除了政策的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包括一体化这些高层顶层的设计之外,还要有统一的组织。当然,这是中央决策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体化说说容易,真正做到一体化,不容易。俗话说“龙多不治水”,要是三地分别能办好的事,还要“协同”的机遇和优势做什么?所以,应当有人牵头,还要有建立起一个协同机制乃至办事机构,才能运行起来。李东东委员的上述观点与左东岭委员一致。

 

“河北和天津都看着你呢,所以这些事不要谦虚,你就是老大。”李家祥委员说。北京市不是说一定要当老大,但三地协同要有个牵头的,那一定是北京。这是很多委员的共识。

 

“怀古之幽思

 

硬生生地撞在了现实的塔楼上!”

 

“京津冀三地可以率先实现以抢救为重点转变为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这是张廷皓委员的观点,他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原院长,又是中国文物学会的副会长,他的这个观点基本可以反映学术界的基本判断。

 

他的另外一个观点是三地应该从保护本体为重点转变向本体保护与文物环境保护并重。“过去我们文物部门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能把本体保护下来就谢天谢地了。现在,像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光保护好本体还不够,还应该保护好文物环境。”张廷皓委员的观点来自于在潞河中学的调研。

 

潞河中学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是早期西方教会办的学校,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坐标意义,学校本体建筑保护得非常好。但站在古色古香、绿树成荫的校园内,一抬眼,就是紧贴着学校围墙的几个塔楼。“怀古之幽思,硬生生地撞在了现实的塔楼上!”已经记不起是哪位委员这样形容现实。

 

如何能恢复文物环境?“除非这些塔楼百八十年后它自己不行,成危楼了,拆了,文物环境才能恢复。”张廷皓委员的预测有些令人泄气,但也很现实。

 

目前,在通州区普及对文物环境的保护观念已经迫在眉睫,因为城市副中心将在这里建设,“文物环境的保护观念应该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三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文物环境的保护方面进行探索,为全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经验。”张廷皓委员说。

 

建得起新城,留得住乡愁

 

“我特别想知道的就是我们北京人的乡愁在哪儿?北京保留了不少皇家宫殿和王府,但北京老百姓的乡愁怎么留下来?这是我最关心的。”5月6日,与北京相关部门的座谈还没开始,李东东委员已经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观点,她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

 

“建设性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对文物遗存的破坏性更大、更彻底。”葛晓音委员参加过大运河申遗的全程考察,这次再次来到大运河沿岸考察,她的感慨颇深。李家祥委员也表示了与她同样的担忧: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如果抓不好的话,后果短时间内看不出来,等到历史文化遗存消失了,后悔就晚了。北京城墙保护问题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京津冀一体化要充分考虑文化遗存的保护问题。”

 

卞晋平主张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上,宁可慢半拍:与农耕社会相联系的传统村落拆一个少一个,再没有了。看不准的宁可先留一下,不要急着拆除。

 

刘德旺委员主张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都要保护下来:要做好“卫”的文章,讲好“埠”的故事。他这样形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特色。

 

而李家祥委员更强调文化遗存保护的“主旋律”:北京应该保护的文化遗存太多了,要把我们民族脊梁骨的遗存保护好。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需要“庙堂”和“江湖”共举。李东东委员的比喻很形象,宫殿皇苑重要,民俗民居也重要。她希望城市副中心不要建设成一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在城市副中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北京”元素,“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要有老北京元素,这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笔遗产。”李东东委员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