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全国政协“发挥农业科技园的扶贫作用”专题调研报道
让“科特派”变成“常驻派”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5-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5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挥农业科技园的扶贫作用”专题调研组抵达甘肃酒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

 

看到产业园内一排排的蔬菜大棚,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民盟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工委副主委唐明犯了嘀咕,“看起来和其他农科园并没有什么差别啊。”

 

玄机其实在棚内———一排排西红柿、黄瓜秧的底部并不是种植在地表土里,而是根植于一袋袋类似于土的营养物质中。“银达产业园所在地原来就是一大片戈壁滩。产业园成立后,市里派下来的科技特派员带领我们通过转化推广无土栽培、膜下滴灌、自动卷帘、‘三沼利用’等15项新技术和8个新产品,在戈壁滩上建成3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每亩年纯收入达2万元,有效解决了没有土地的外地迁入贫困移民的脱贫问题。”园区负责人介绍道。

 

科技特派员,是地方政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选派到农村的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酒泉市特别重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科园建设和发展中的创新作用,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共选派科技特派员702名,建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92个,培育发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利益共同体70个,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43家,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119个,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致富。

 

“这些科技特派员是专职在园区工作吗?他们有没有扶贫任务和任务所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副司令员何为荣问道。

 

酒泉市科技局的负责人表示,科技特派员都是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或农业高等院校的教授,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平时只在园区有科研需要的时候才会过来,属于园区的“兼职”工作人员,有扶贫任务,但无相关收益。

 

“松散式的结合没有形成利益关系,缺乏激励机制,从长远角度考虑,这种人才队伍制度是不够稳定的。”唐明表示。

 

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农科园发展的短板所在。地区发展水平有限,吸引大学生非常困难。而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往往缺乏对科技特派员的评价办法,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人才的缺乏,又导致企业入驻以后,成果转化困难,可持续发展受限。科特派对贫困户的培训,也是面上的集中培训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少,再加上职业农民缺乏权威统一的认证体系,导致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应不遗余力、不吝财力地激励实用人才到农村去,用机制留人,用待遇留人,让更多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变科特派为‘常驻派’,使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实验训练基地第一实验训练区副总工程师李鸿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杨玉芳提出应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在园区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可以与科技特派员签署帮扶协议,对帮扶数量的多少和帮扶质量的高低进行量化,根据量化结果为其划拨专用经费或个人收益,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有委员希望制定相关政策时能向到村任职大学生倾斜,解决他们的编制,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成为园区中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骨干力量。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培训资金并按计划列入年度预算中。

 

“还可以结合‘星创天地’,培养农场主和村官,从育种、田间管理、电子商务各方面给予其培训和经费支持,吸引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创业。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公益性、长期性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和个性化‘一对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建立统一的职业农民技术认证体系,推动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合作组织发展,先富带动后富,激发贫困人群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种明表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