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扶贫攻坚中推动基层文化精准服务”专题调研报道
用好扶贫攻坚中的“文化力”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5-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云南拥有26个少数民族,具有世界罕见的文化多样性。云南同时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5月11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扶贫攻坚中推动基层文化精准服务”专题调研组在昆明与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文化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成为大家交流研讨的主题。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门头沟区扶贫,有两个贫困村,一个通了电视,一个因大山阻隔,信号过不去,没通电视。几年过后,这两个村的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截然不同。通电视的村,干劲十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没通电视的村,因为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改变现状的动力不足,还是老样子。”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敬民通过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提出,文化在脱贫过程中改变困难群众精神状态的重要性。“文化贫穷也是一种贫穷,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文化重新成长,实现“文化富民”。“云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认真规划,精准落实,推出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滇文化’就是一个突破口。”刘敬民说。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回应说,曾经的阿诗玛、五朵金花唱响全国,闻名中外,云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也提出要讲好云南故事,唱响云南声音,舞动云南形象。

 

云南省政协委员耿嘉是一名电视工作者,她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村寨青年大部分出去打工,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力不足,认为没钱、没希望。一些收集的音像资料也因为经费不足,难以维护保存,丢失严重。最为揪心的是,一些边境地区的新生代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兴趣淡化,大肆追捧邻邦影视、歌曲。

 

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建议,摸清底数,给“非遗”传承人以经费和编制的保障,有了典型,才能带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甚至“走出去”。

 

来自云南省艺术学院的陈劲松则呼吁,发挥全省文艺类大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深入基层实践,成为文化扶贫的生力军。

 

作为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董圆圆十分关注戏剧的发展。她说,地方剧种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是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加大对地方剧种的扶持,既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葬送。

 

对此,李纪恒表示,云南目前各级剧团发展面临困境,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让云南丰富的民族歌舞活起来,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请文化厅认真调研,摸清底数,尽快制定精准扶持计划。”

 

李纪恒的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