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思考:委员履职是不是就是在会上发声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这里也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3月12日上午小组讨论会上,我第一个申请发言,把我的思考讲了讲。没想到,我的一些观点得到了大家赞同。
我们医卫界有中医、西医,有卫生计生部门领导,也有医院院长和临床一线的专家,每年小组会上大家都抱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的问题讨论。这么多年了,声音一直比较分散,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当时就问大家,能否把这么多建议梳理一下,每年就一两个问题集中发声?
这个时候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我聚焦。
讲到此时,小组召集人之一———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委员发声了,他认为我讲得好,“我们总说建言效果有限,说话没力度,得从自身找原因。”
葛均波委员思考问题很有深度,平时讲话也比较深刻,能得到他的支持,我说话更有底气了。
再来说说专业性的问题。3月10日上午讨论慈善法草案时,有委员建议应该像国外一样,企业捐赠可以全部抵税。我虽然身在企业,知道捐赠的一些问题,但我认为这样说未免草率。涉及跨行业的问题,要研究、了解后再发言。
这时又有委员来附议,是关于建言过于专业性的问题。我们建言献策要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和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过细、过小、过于专业,有点不合时宜。
再有一个就是建言的时机和导向问题。我认为,委员建言也要分场合,更要结合主题,这样更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效果。
此时,葛均波委员接过话来也开始反思:“这里有我们小组召集人的问题,在联组前应该和大家选好题目、选好角度。特别是中央领导参与小组讨论时,我们的建言关系到整个界别的形象,关系到我们作为800万医务人员的代表,要传递给什么样的信息给领导?医改中的难题讲了几百遍、几千遍,不太好解决,但是我们要正确发声啊!大家上来就说医务人员待遇低,要涨工资,其实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不等同于涨工资,而且医务人员不能过于强调回报而忘了‘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理念。”
我和葛均波委员的观点得到了工程院院士刘志红委员的肯定。她说,每年大会前几天,大家都激情满怀;可到快结束时,大家都觉着职责未尽好,都希望来年聚焦主题,提高履职实效问题是日常谁来承担这个联系的工作?大家提了好多次了,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一下。还有联组发言,现在还是谁报名、谁发言,是不是应该事先组内讨论定个中心议题。现在有了主题协商这种新的会议形式,大家更应该珍惜每次发声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多一点获得感,少一点遗憾。
“大家反思得很好,刘志红委员的提议很及时,我们几个小组召集人应该尽快议一议,拿个主意出来。”国家卫计委原副主任陈啸宏委员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几番讨论下来,我觉着收获很大,作为委员既要积极履职,也要且行且思。